西海岸漁業廢棄物圖鑑出爐 養殖漁業海廢最多廣布四縣市

西南沿海的彰化、雲林、嘉義、臺南海岸上養殖漁業廢棄物超過6成,為全臺之冠。(圖片提供/黑潮基金會)

臺灣東部及西部海岸常見漁業海洋廢棄物不同,西部海岸常見的漁業廢棄物主要來自於養殖漁業,又以牡蠣養殖使用的保麗龍浮具最多,黑潮海洋文教基金受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護署委託,與澄洋環境顧問共同調查臺灣西海岸海洋廢棄物組成與可能來源,發現養殖牡蠣使用的發泡浮具攻占彰雲嘉南四縣市海岸。

價格低廉且浮力良好的保麗龍,一直是養殖業使用的主要浮具,但保麗龍不耐用,破碎後便成難以清理的塑膠,持續汙染海洋,黑潮基金會建議,政府在鼓勵漁民改用更環保的浮具時,也應加強回收保麗龍等不環保的浮具,雙管齊下減少養殖漁業海廢。

黑潮基金會去年9月發布東海岸常見的漁業海洋廢棄物,多為海洋捕撈漁具,包括刺網、拖網,以及定置網。今年2021年4月至7月公民科學家走訪全臺海岸調查海岸廢棄物組成類型,發現西南沿海縣市包括彰化、雲林、嘉義、臺南等四縣市,養殖廢棄物比例超過6成,遠高於其他縣市,養殖漁具有保麗龍、尼龍蚵繩、綑綁蚵棚鐵絲等。

西南沿海養殖廢棄物比例超過6成。(圖片來源/黑潮基金會)

西南沿海常見的漁業海廢主要來自養殖漁業漁具。(圖片提供/黑潮基金會)

澄洋環境顧問執行長顏寧表示,臺灣西南沿海縣市是牡蠣養殖重鎮,但產量與鄰近國家相比少很多,中國、日本、韓國才是牡蠣生產大國,中國的牡蠣產量占全球86%,且中國光是一個福建省的牡蠣產量就是臺灣100倍,鄰近國家養殖漁業產生的保麗龍浮具、牡蠣管等,不僅嚴重汙染當地,也會漂流至臺灣,成為臺灣海岸常見海漂垃圾之一。

韓國從2009年起,鼓勵漁民使用環保浮球、增加回收站與強化漁民教育,值得臺灣參考,顏寧指出,臺南市和嘉義市近年已鼓勵漁民使用替代浮具,也規劃禁用保麗龍浮具,但部分替代浮具例如EPP還是一樣容易破碎,漁民對於硬度較高較耐用的HDPE高密度聚乙烯使用意願不高,建議政府應加強廢棄漁具的回收,例如深入了解漁民遇到的困難為何,才能一起解決問題。

圖為韓國牡蠣養殖使用的硬殼替代浮具。(圖片提供/黑潮基金會)

海保署針對清除漁業廢棄物回應指出,海保署推動淨海大聯盟,至今年9月底累計召募4千多艘各縣船舶加入「環保艦隊」、近3千名潛水愛好者成為「潛海戰將」,協助清理海廢,也補助地方政府清除海洋垃圾1,422公噸。

海保署委託基隆市、新北市、桃園市苗栗縣、嘉義縣、高雄市等6縣市試辦廢漁網及蚵繩回收再利用,委託澎湖、金門、連江等離島3縣市試辦海廢保麗龍再利用,統計至110年9月30日已回收廢漁網及蚵繩逾93公噸、及處理海廢保麗龍33公噸,也串聯回收再利用業者、製造業者、通路商、金融機構、研究機構共29家,成為海廢再生聯盟,暢通海洋廢棄物去化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