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於農02】七股溼地台江地區 生態旅遊的首選

黑面琵鷺群飛。(攝影/鄭緯武)

內容提供/臺南市政府農業局

大自然是提供多樣性科學與文學觀察的好素材,濕地更是其中的萬花筒。根據研究調查,臺南市濕地生態豐富,已觀察到超過300種鳥類,魚、貝類各200多種、蟹類約50種。豐饒的食物吸引野生生物棲息、繁殖,造就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生態系,讓人類探索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奧妙。

霸王級寒流甫過的近午,燦爛冬陽普照南臺灣,位於七股區的曾文溪口國際級重要濕地好不熱鬧,距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約300公尺的第一賞鳥亭,遊客寥寥可數,台江國家公園的生態志工陳煥然等人仍駐守崗位,將單筒望遠鏡架妥,對準濕地上最精彩的一隅,旁邊放置台南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潘致遠參與編撰的野鳥圖鑑,準備隨時為走進來的民眾作解說。

「七股地區的濕地這20多年來改變很多,其中最令人欣慰的是擋下高汙染、高耗能的石化工業進駐,而原本稀疏的紅樹林都長起來了,更多生物得以棲息共生,賞鳥亭的建置也算完備⋯⋯」潘致遠望向退潮後、布滿裏海燕鷗的沼澤,回顧這片充滿生命躍動的土地,不乏美麗與哀愁,空氣中突然傳來輕脆悅耳的鳥鳴聲,「這是綠繡眼」,他聽聲辨鳥的能力,讓站在旁邊的志工也稱讚不已。

賞鳥亭都是很好的賞鳥點。(攝影/鄭緯武)

賞鳥是簡單事  只要人來了就行

潘致遠是位資深鳥人,本業家醫科醫生,賞鳥、拍鳥成為他紓壓、療癒的重要興趣。對於濕地生態旅遊怎麼玩才有趣?尤其是賞鳥該準備什麼才不會乘興而來,敗興而歸?要如何入門?他輕鬆地說,其實很簡單,只要人來就可以,因為各賞鳥亭都有生態志工準備好望遠鏡供遊客使用,也會詳細導覽解說,並提供鳥類圖鑑,所以很方便,初始完全不懂沒關係,久了就能分辨,他也是從零開始的。

不過,潘致遠建議,最好自備目鏡8~10倍、物鏡25~40倍的雙筒望遠鏡與野鳥圖圖鑑,因為魚塭、草叢、鹽田等,處處都有嬌客出其不意地現蹤,剛開始入門不必買太貴,幾千塊之譜就行,他的第一支雙筒望遠鏡只有9,000元,用了將近20年才進階到現在用的8萬元一支,看似不便宜,但是他說計算一下,若以20年的時間攤提,一天10元,創造的快樂無法計量,非常經濟划算。

大部分菜鳥階段的鳥迷喜歡看用照片解說的野鳥圖鑑,因為很寫實,但是潘致遠認為,圖鑑比較好用,可以呈現鳥類不同時期的羽色及外觀,例如裏海銀鷗要4年才成年,從雛鳥到2、3歲,每個時期的外貌都不一樣,囿於篇幅,照片只能呈現某階段的樣子,手繪圖可以精細地完整表現。「透過鏡頭看鳥,和肉眼觀賞的感覺差很多,尤其是經由高倍單筒望遠鏡,能觀察到許多細節,有的忙碌覓食、清羽洗澡、有的好整以暇地來回悠遊,有的相互嬉戲,靈秀嬌俏,即使安靜沉睡,都能看見因海風吹而揚起的微微鳥羽,大自然生態之美,在鏡頭內驚喜連連。」

雙筒望遠鏡入門必備。(攝影/鄭緯武)

大約在冬季 200多隻候鳥  在台江向你打招呼

台江國家公園生態志工蔡惠玉接腔,有時剛好對到鳥兒的眼睛,人鳥眼神交會的一剎那,就覺得牠好像在向你打招呼,感覺很奇妙。

潘致遠說,春、秋、冬都是適合賞鳥的季節,台江國家公園多達300多種鳥類棲息,其中75%是冬候鳥類棲息,如最有名的黑面琵鷺,還有白琵鷺、大杓鷸、黑尾鷸、赤足鷸、蒼鷺、小青足鷸、紅胸濱鷸、黑腹濱鷸、裏海燕鷗、磯鷸、紅嘴鷗、黑腹燕鷗、鸕鶿、翠鳥、魚鷹等,夏候鳥只有5 % , 如大白鷺,其餘是像綠繡眼等的留鳥,鳥兒時時刻刻都在覓食,哪兒有食物哪兒去,食源豐富的地方,例如淺灘地和廢棄魚塭,就是最好的賞鳥地點。

由左至右:小白鷺、鸕鶿、反嘴鷸。(攝影/台南市野鳥學會常務理事 郭東輝)

潘致遠表示,賞鳥最好不要驚動鳥兒,台江國家公園內賞鳥亭設施建置頗為完善,缺點在於只有假日有公車抵達,且班次有限,交通確實是賞鳥的一大限制。尤其,平日如果沒有自備交通工具,很難親近濕地生態,相對來說開車比較不會把鳥嚇跑,像灰頭鷦鶯相對來說就不怕汽車。他說,鳥和人一樣都有學習力,鳥類也逐漸習慣和人類共同生存了。

對話間,志工突然喊著「快看啊!飛起來了!」大夥兒轉首望向大海,原本降落在沼泥上覓食棲息的裏海燕鷗,群起舒翅翱翔,雖然逆著光,黑白相襯的蹤影依然壯觀,點綴碧海藍天,「喀嗟!喀嗟!」快門聲頻響,將瞬間化為永恆。

濕地是認識生物多樣性  最好的場所

台江國家公園範圍內及其周邊有4處重要濕地,曾文溪口濕地與四草濕地屬國際級,七股鹽田濕地和鹽水溪口濕地為國家級,除了鳥,魚、蝦、貝、蟹也不少,光四草濕地的招潮蟹就有網紋招潮蟹、清白招潮蟹、臺灣招潮蟹⋯⋯等等,是目前全臺招潮蟹數量最多地區。還有彈塗魚、澤蛙、小雨蛙、貢德氏赤蛙等十數種兩棲類。除了水域,陸上也熱鬧不凡,麗紋石龍子、蓬萊草蜥、錦蛇、眼鏡蛇、錢鼠、鬼鼠交織出繁忙的共和景象,構建出複雜食物網,顯示此處生物多樣性高,生態系穩定且堅實。

四草地區植物種類豐富,多達205種,其中珍貴稀有的海茄苳、欖李、紅海欖等紅樹林植物,搭著船筏穿梭水上綠色隧道,比陸地更加詩情畫意,還有白花馬鞍藤、禾葉芋蘭、苦檻藍、草海桐、土沉香等,沿海沙地及鹽地覆蓋綠毯。體驗周邊豐富人文特色、品嘗在地美食,是濕地旅遊的附加價值,臺南市農業局近來結合國土生態綠網積極保育優化野生生物棲地,營造更好的生態環境。

「生態才讓人想一來再來,因為不同時節看到的景象都不同。」潘致遠有所感地強調,然而臺灣生態產業剛起步,個人導覽服務還不成熟,台江是國內外鳥迷都很看重的濕地地景,但是外國鳥友遠度重洋、千里迢迢而來,卻很難找到可以接送、帶路及解說的專業導覽員,主因在於國人還未養成支付導覽費的習慣,無法培養支持單靠導覽生活的專業導覽員,導致深度生態旅遊發展緩慢。

諾氏鷸是全球珍稀鳥種。

拍鳥是個無底洞初  學者可先從手機開始

潘致遠指出,台江是成熟的生態旅遊點,但沒有串成線及面,交通問題亟待解決,台南市野鳥學會發展深度生態旅遊,同樣遇到交通不便的困難,「這樣讓觀光發展的深度與力道不夠強,錯失許多國外客群」,他指出德國、日本等國串聯得很好,生態觀光無煙囪產業,很值得公部門更積極地推展。尤其是農業局刻正推動濕地保育與生態遊憩軸線的整合,未來必定可以提供全國鳥人更加優質且便利的賞鳥環境。

賞鳥亭都是很好的賞鳥點。(攝影/鄭緯武)

在人手一機的年代,大家習慣以手機拍下畫面,手機可以拍鳥嗎?「當然可以,但要外接長鏡頭」潘致遠簡易教學手機拍鳥術,然而他勸大家賞鳥就好,不要輕易拍鳥,因此賞鳥不是無底洞,拍鳥是無底洞。前者賞心悅目,很是療癒;後者雖然也是樂趣無窮,但拍完後得選圖、修圖,十分傷神。其次,人和鳥相距200、300公尺或更遠,仍可透過高倍望遠鏡賞鳥,但進入拍鳥階段,人鳥最佳距離是20、30公尺,需定點埋伏等待許久。為提升拍攝品質,設備要不斷升級,所費不貲。當拍遍常見鳥類後,便想追求稀有的目標,屆時山顛海涯、叢林野地,永無止盡的追尋。

濕地生態觀察
濕地是介於陸域及水域間的地帶,水位通常在地表附近或地表長期被淺水層覆蓋,水、土壤及水生生物,是濕地三要素。鳥類與招潮蟹及彈塗魚是濕地常見動物,植物有海茄苳、欖李、草海桐、馬鞍藤等,觀察要準備的工具包括望遠鏡、放大鏡、圖鑑。
【廣編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