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FC下修秋刀魚漁獲限額4成 公會評估今年漁獲低谷已過

我國漁船在北太平洋捕抓秋刀魚,相當接近日本,若日本排放核廢水,漁業署就會增加採樣點及採樣數量,確保漁獲沒有輻射污染。(圖片提供/漁業署)

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NPFC)日前召開第6屆委員會暨相關次委員會,考量國際秋刀魚資源狀況不佳,NPF將管理海域秋刀魚總漁獲量下修為每年33萬3,750公噸,各會員國漁獲限額下修40%,以確保秋刀魚資源永續利用,我國今年及明年年漁獲限額為10萬8,280公噸。

NPFC是管理太平洋公海底層漁業及該海域其他國際漁業管理組織尚未管轄魚種的國際漁業組織,會員包括臺灣、日本、韓國、中國、俄羅斯、美國、加拿大及萬那杜等8國。NPFC漁業管理涉及我國秋刀魚及北太平洋魷釣漁業利益,第6屆委員會於2月18日至25日以視訊方式召開。

根據NPFC科學研究,北太平洋秋刀魚資源量已呈現大幅下降趨勢,因此在第6屆委員會中,日本提出秋刀魚養護管理措施修正案,經各會員協商,決議設定各會員秋刀魚總漁獲量不得超過107年漁獲水準的60%,將NPFC整體區域的公約水域及沿岸國專屬經濟水域(EEZ)秋刀魚總漁獲量上限,從55萬6,250公噸下修為33萬3,750公噸,其中公約水域總可捕撈量(TAC)為19萬8,000公噸。

農委會漁業署遠洋漁業組長林頂榮表示,NPFC在108年首次通過秋刀魚漁獲限額管制措施,但當年限額依循107年各國漁獲水準,此次會議決議,各會員秋刀魚漁獲量同步下修40%,臺灣公約水域捕撈限額從18萬446公噸下修至10萬8,280公噸。

近2年來北太平洋秋刀魚捕獲量急遽減少,我國每年7至11月約有90艘漁船於北太平洋公海作業,捕撈秋刀魚及北太赤魷,108年及109年秋刀魚漁獲量分別已降至8萬4,000公噸及5萬5,000公噸。

過去兩年,臺灣秋刀魚漁獲量來到歷史新低。(圖片提供/漁業署)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黃文彬指出,秋刀魚減產與氣候變遷下,海水溫度及洋流變化,環境變得不利秋刀魚繁殖、成長有關,秋刀魚漁獲量每年不同、會上下波動,但總體資源確實逐年在減少;雖然秋刀魚變少主要是環境因素使然,NPFC下修漁獲限額仍有必要,以防漁業壓力成為壓垮秋刀魚最後一根稻草。

台灣區魷魚公會理事長雷祖綱表示,秋刀魚生長周期短、不到2年,漁獲量本有起起伏伏,近兩年漁獲量確實是新低,但他不認為秋刀魚資源有短缺,預估今年漁獲量就會恢復。去年秋刀魚獲量史上最低,雷祖綱說,主因去年黑潮太強,親潮被壓到海底去,跟隨親潮的秋刀魚被打散,漁船「不是打不到魚,是找不到魚」。

但漁獲減少卻直接反應到市場價格。雷祖綱說,3、4年前秋刀魚國際行情約每公斤35元,但去年10、11月,秋刀魚價格就一度上漲到每公斤100至110元。

NPFC本次會議也持續鼓勵各國漁船在每年6至7月間,不到東經170度以東水域作業,以保護秋刀魚稚魚資源;將北太赤魷納入養護管理措施;鼓勵各方漁船配置國際標準登檢梯,以保護執行公海登檢人員生命安全;並同意歐盟成為NPFC會員、授予巴拿馬1年合作非締約方資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