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雲林縣北港糖廠停工20年,龐大廠房及生產機具因風吹雨淋鏽蝕腐壞,卻也呈現一股滄桑歲月的歷史感,是國內罕有的工業遺址,文化部長李永得22日實勘,立委蘇治芬建言以糖產業背景為基底發展文化經濟,居民希望修繕後活化為藝文園區,將朝臺灣的糖業文化與創意基地方向規劃。
北港糖廠前身為「日糖興業株式會社臺灣支社」,1910年設立至今已逾百年,2000年停止煉糖,2005年停產關閉,2016年登錄製糖工廠、蒸汽機車庫及倉庫群等近7公頃土地為歷史建築範圍,斑駁鏽腐的廠房及生產線洋溢濃郁的工業風,見證臺灣近代產業和城鄉發展的多元光譜及歷程。
行政院雲嘉南執行長許根尉、雲林縣議員蔡岳儒、前北港鎮長張勝智、文史工作者許士能、廖士冠、張恆嘉、黃水水、吳登興等地方居民都一同關心,雲林縣文觀處長陳璧君也表達地方政府對活化廠區的看法。
臺糖公司副總經理黃進良與建築師張玉璜引領大家進入草木叢生的祕境,蔗埕上的輸送帶及地磅,令人想起臺灣俗語「「第一戇,種甘蔗予會社磅」;蒸汽機車庫記錄著運蔗五分仔車的動力演進;舊倉庫仍是盈滿豐收的象徵;引北港溪水冷卻的冷卻池自成豐富生態小區;看見圓柱糖蜜槽,鼻尖隱約飄過微微糖香;已經埋沒在林木中的兩座澡堂,則是許多老北港人最溫暖舒暢的回憶。
張玉璜指出,北港糖廠和二級古蹟朝天宮毗連,人文薈萃,以創新糖業文化、應援地方信仰的「糖業藝傳生活園區」為定位最適合,讓製糖工廠化身為糖業風光藝文館,使其具有糖廠生態博物館及藝文傳創工坊機能,兼具休閒、教學、展演等,去年8月文化部審議通過「北港糖廠文化藝術生活美學園區」計畫,初部規劃製糖工廠及蒸汽機車庫為糖業文化保存教育體驗館群,24棟倉庫群是文化創意聚落,鐵道地景在蔗埕,糖業文化主題區設於辦公室。
蘇治芬認為,北港糖廠萬事具備,只欠文化部和臺糖公司合作結盟,糖業過往有風光的歷史,希望以糖業的觀點看文化經濟,未來將文化和經濟接軌,讓北港糖廠重生,並且展開不同的風華。
李永得強調,製糖曾是臺灣重要產業,糖廠更是地方居民共同的記憶,所以是很重要的文化資產,北港糖廠的重生有兩大課題,一是修復,二是活化,前者需要更深入仔細的調查及研究,整修完成後的活化,會和地方商討,納入在地需求和心聲。
蔡岳儒說,北港糖廠是北港都市計畫內最大的素地,周遭公有地都已完成開發,引進星巴克、肯德基等知名連鎖店,如果能活化成為藝文觀光園區,對地方繁榮更有加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