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人物】帶一把故鄉泥土 郭鴻裕知道吃土的感覺

從事土壤調查37年的農試所退休研究員郭鴻裕,對土壤世界深深著迷。(攝影/王志元)

從事土壤調查37年的農試所退休研究員郭鴻裕,對土壤世界深深著迷,他說,地底下的土壤生態系物種豐富,人類了解土壤的世界,最多只有三分之一;土壤的功能更是多元,全臺土壤走透透的他,感覺土壤是有生命力、有芬芳,「當你思念故鄉,不妨帶一把故鄉的土壤」。

郭鴻裕大學讀中興土壤學系,大一那年正好發生全球能源危機,在教室課堂耳濡目染下,讓他萌生聚焦研究微生物、研發生質能源的心願;但大四暑假,原已考取臺大研究所、在老師研究室進出的他,卻在一次騎腳踏車前往老師研究室途中,與軍車發生擦撞。讓他嚇得自認為不適合快步調的臺北生活,轉而回到中興念土壤學研究所。

郭鴻裕畢業後在中興土壤學系擔任一年半計畫助理,再到農試所服務,一待就是37年。土壤形成要上百、上千年,有些甚至要經過800萬年才生成,在他身上也有一種緩慢、寧靜致遠的特質。在農委會前主委陳武雄年代,郭鴻裕得到「阿甘奬」,他對全臺土壤調查,就像美國阿甘一樣跑遍全美國。

郭鴻裕說,展開土壤調查,會把前人研究先做了解,到現場開挖,看土壤的層次和構造,土壤如何堆積,有沒有泡地下水,植物的根如何生長。從點再延伸到面,做大面積狀態的了解。開挖土壤時不免時常被土塊彈到,他說:「吃土的感覺,像是吃砂粒。」

土壤調查現場開挖,看土壤的層次和構造,土壤如何堆積,開挖土壤時不免時常被土塊彈到,郭鴻裕說:「吃土的感覺,像是吃砂粒。」(圖片提供/郭鴻裕)

郭鴻裕表示,早期農民為了追求量產,用了一些極端手段,例如曾有農民為了種出高價黑珍珠,在土壤上灑鹽巴,卻讓土地劣化不健康。然而土壤跟人類健康息息相關,藉由作物吸取土壤元素,再傳到人體;除了與人體健康有關,「愛護土壤,更是保護地球。」

對地球來說,土壤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郭鴻裕說:「母親呵護我們,這句話絕對沒錯!」土壤默默地運作,很多生命源起土壤,他都可以感受得到,而且土壤的養份,最終都會留到海洋裡,在固碳方面,海洋第一,土壤第二,造林排第三,因此保護土壤就是保護地球,盼望大家不要忘了土壤,要重視土壤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