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廢終結之役5】終止牡蠣養殖廢棄物橫行,南市府和漁民準備好了嗎?

浮筏式牡蠣養殖業靠著竹材和保麗龍浮具搭製蚵棚,將牡蠣養殖在近海或河口水面。(圖片提供/南市府漁港及近海管理所)

文/曾怡陵 攝影/黃毛

「要維持好的養殖環境得運用公權力。過去一個年度出海巡查約9次,巡查時間只有3個鐘頭,連一區都看不完。人力不足不能怪他們,但我們還是得盡量要求。」

牡蠣養殖是生計根基 卻也是海廢來源之一

臺南是牡蠣養殖業主要據點之一,養殖方法有兩種,一種為平掛式,將蚵架固定於淺灘;另一種為浮筏式,養殖於近海或河口水面,多靠保麗龍浮具支撐竹製蚵棚。前者不需浮具,蚵架也不須每年更換;後者需大量保麗龍浮具,蚵棚壽命也僅約一年,是主要漁業廢棄物的源頭。浮筏式牡蠣養殖總面積約1,400公頃,位於安南區、安平區和南區等3區1.5浬處,2020年申報放養9,639棚,三區各約3,000棚,此三區海岸亦為漁業廢棄物的分布熱點。

漁民養殖牡蠣時,會把蚵棚拋到海面,再將保麗龍浮具載到海上,綁在蚵棚下方。保麗龍浮具的使用年限約1至2年,最多撐到3年。由於質地軟,易有海中生物附著,不管是漁民將生物刮除或風浪侵蝕,都會讓保麗龍變小或粉碎而被海中生物誤食,或被颱風沖上岸,過去也常被漁民棄置海面,造成環境汙染。而蚵棚則會被強烈風浪沖上海岸,或因不耐使用被丟棄於沙灘上,鋒面來臨時被海浪沖走,汙染海域;過去也常遭漁民焚毀,造成空氣汙染。

漁港及近海管理所近海管理組組長吳榮在說:「漁業廢棄物主要成因是天然災害,例如西南氣流可能會把整個蚵棚吹到海岸上,壓在蚵棚下方的保麗龍因此扭曲變形或粉碎而造成汙染。養殖期間因生物侵蝕帶來的保麗龍汙染相對少。」

漁港及近海管理所代理所長吳俊傑(圖左)指出,臺南的漁業廢棄物以養蚵的竹棚和保麗龍浮具為數最多。管理組組長吳榮在(圖右)補充,養殖蚵棚常受氣候影響被沖上海岸,導致保麗龍浮具擠壓粉碎,碎屑布滿整片海岸。

設置暫置區,漁業廢棄物集中後再去化

每逢農曆4月,漁民會將蚵棚從海上拖至陸地以避免被颱風摧毀。由於蚵寮並無空間暫置蚵棚,過去不是棄置岸邊,就是焚毀。南市區漁會祕書吳真利說:「以前常有人偷燒蚵棚,拿燒完剩下的鐵絲去賣,比較沒有堆置的問題。但去年開始檢調嚴加查辦,現在沒有人敢燒了。」

為了解決蚵棚暫置的問題,市政府在安南區、安平區和南區共設立6處暫置集中區,每年3月至6月牡蠣採收季,漁會會受理漁民回收登錄並派員清點數量,再雇用機具將蚵棚拖上岸、集中疊置於暫置區,後由市政府透過用開口契約委由廠商將蚵棚曬乾、裁剪並運送至合法處理機構再生成燃料棒。吳真利表示,過去市政府經費都不足以去化處理三分之二至二分之一的蚵棚。吳榮在補充,每年蚵棚處理預估就要花費2,000~3,000萬,明年市政府有965萬經費,若再加上漁業署提供的2,324萬,就可以逐漸去化完成。

保麗龍回收則由漁會派車到蚵寮載運廢棄浮具,再透過市政府的開口契約委託廠商用有機溶劑還原C級保麗龍為原料後再利用。吳榮在說,中華民國保麗龍回收再生協會與協力廠商正研發熱熔處理流程,將C級保麗龍粉碎、清理、去除雜質後再做熱熔處理,成本可望較藥劑處理減少一半。為供颱風等緊急狀況暫置之用,市政府於安平漁港建置240平方公尺的保麗龍浮具暫存區占地,剛於11月25日完工,估計可容納約1萬顆保麗龍浮具。

為了解決蚵棚暫置或漁民偷燒蚵棚的問題,市政府在安南區、安平區和南區共設立6處暫置集中區,受理漁民回收廢棄蚵棚。(圖片提供/南市府漁港及近海管理所)

掌握放養源頭,管控養殖漁具

為如期實現2022年禁用保麗龍浮具的規畫,市政府透過《臺南市浮筏式牡蠣養殖漁業管理規範》及《臺南市淺海牡蠣養殖管理自治條例》,嘗試管控浮筏式牡蠣養殖漁具的申報及回收狀況。

漁港及近海管理所委託漁會執行牡蠣管理業務,藉由受理漁民的漁具申報作業來掌握蚵棚數,並核發旗幟予漁民作為合法申報的識別。漁港及近海管理所會偕同漁會不定期出海巡查違規放養情形,但人力和時間有限,且浮筏式牡蠣養殖面積相當於54座大安森林公園,難以面面俱到。因此,行政院海洋委員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與國立成功大學及國立中山大學合作研發「牡蠣浮棚智慧管理系統」,提供130組射頻晶片(RFID晶片)置入蚵棚,以精準掌握蚵棚數量和動向。當蚵棚有不正常位移時會發出警報通知漁民,不僅節省巡查的人力和時間,也能防止四處漂流的蚵棚造成汙染。

吳真利對此表示,漁民大多不擅使用手機或電腦,若要導入晶片管理機制,還有操作上的問題待克服。另外,一組晶片2,000多元,若擁有100個蚵棚的漁民等於要投入20萬,也希望政府提供補助以增加漁民使用意願。

掌握漁具數量外,市政府也積極促進漁具回收,除了對未回收蚵棚的漁民處以每棚新臺幣3,000元罰鍰,另推動獎勵措施,蚵棚的每棚回收獎勵250元,可用於補助購置改良式浮具,保麗龍浮具的回收獎助金則為每顆40元。2020年申報放養的9,639個蚵棚中,約有98%的回收率;每棚約使用12至16顆保麗龍浮具,2017年達回收量高峰1萬2,258顆,近3年因開始使用替代浮具,平均回收量降至8,696顆。吳榮在說:「若不提供誘因,漁民易假借天災等因素不願意回收,讓保麗龍四處飄流造成汙染。」

保麗龍回收會由漁會派車到蚵寮載運廢棄浮具,再透過市政府的開口契約委託廠商用有機溶劑還原C級保麗龍為原料後再利用。(圖片提供/南市府漁港及近海管理所)

改良式浮具是否好用?聽聽漁民怎麼說

近5年,市政府與南市區漁會積極尋找替代浮具,並依漁民回饋不斷改良。2020年11月6日,市政府公告遴選出3家合格廠商,提供一款PE高密度塑膠浮具及二款EPP可發泡聚丙烯浮具供漁民選擇。吳榮在說明,PE屬硬塑膠,雖耐用程度高,但因為表面光滑,不利漁民在風浪大的海面快速裝設,因此在外表增加溝槽和紋路設計。而EPP的特性與保麗龍相近,但廠商對耐久性無一定保證,評估使用年限應比保麗龍久。只是,據臺南社區大學海灘廢棄物監測社藉11月22日錄製的影片抨擊,才剛用第一年的EPP浮具,破碎料已出現在安平港以南的海灘。對此,市政府回應,2019年廠商的試驗浮具確實有部分破碎情況發生,經改善後2020年已不再發生,有關改良式浮具品管問題,政府會再持續檢視及監督廠商。

在安平漁港北堤進行浮筏式牡蠣養殖20多年的漁民,同時也是南市區漁會漁民代表的林清泉,目前正協助試驗改良式浮具。他回饋,PE浮具雖有溝槽設計,但不易牢固綁在蚵棚下,且海上作業講求速度,一塊保麗龍浮具約1至2公斤,改良式浮具約2.5公斤,過去綁12塊保麗龍只要10分鐘,現在用PE浮具要花上20分鐘。此外,一塊保麗龍浮具約150元,改良式浮具約600至800元,若以一棚12塊浮具計算,成本至少多出5,400元。他道出多數漁民的心態:「雖然目前的改良式浮具不好用,但如果不用錢,就會說好用,就一定會用。」

2018年開始,市政府陸續補助漁民購置改良式浮具,到今年因有漁業署「向海致敬」計畫的3,866萬元經費挹注,得以全額補助漁民購置浮具,3年下來,多數漁民已有足夠的改良式浮具可使用。

漁業廢棄物治本之道,有賴政府和漁民共同努力

為了根本解決廢棄物難題,臺南市牡蠣產業發展協會向漁業署爭取經費,在沿海放置5個PVC新式蚵棚進行試驗。吳俊傑表示,七股潟湖漁民使用PVC蚵棚多年,在沒有大風浪的潟湖內至少可使用10年。若新式蚵棚能成功抗浪抗颱,未來可直接放在外海,省去來回拖吊的時間,且PVC管本身具浮力,也不需再加裝浮具。

PVC蚵棚一棚價格約15萬,現行竹製蚵棚含浮具只要7,500元,對漁民而言是極大的負擔。然而,若以廢棄物的去化處理費來看,蚵棚每年需2,000多萬,保麗龍浮具需100多萬,若能改用新式蚵棚,估計一年可節省近3,000萬經費。吳真利對此展現期待:「蚵棚不用年年維修也不用浮具,且可長年放在外海,何樂而不為?但價格高昂,需要政府的補助。」

除了蚵棚的試驗,市政府也朝廢棄竹材循環再利用的方向努力,持續補助臺南市龍崎區農會進行竹炭研究,希望可應用於田間活化土壤或水產養殖淨化水質。

為了根本解決廢棄物難題,臺南市牡蠣產業發展協會在沿海放置5個PVC新式蚵棚進行試驗。期許能增加養殖資材的使用壽命,取代年年維修的竹製蚵棚。(圖片提供/南市府漁港及近海管理所)

由合格廠商設計出的3種改良式浮具。(圖片提供/南市府漁港及近海管理所)

對於市政府的努力,吳真利和林清泉表示認同,但也反映漁港及近海管理所人力有限,部分工作難以推展。吳真利說:「要維持好的養殖環境得運用公權力。過去一個年度出海巡查約9次,巡查時間只有3個鐘頭,連一區都看不完。人力不足不能怪他們,但我們還是得盡量要求。」此外,他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多補助以順利推展新型漁具,但也要求漁民盡量遵守政府規定,讓漁業環境更永續。「我常跟漁民講,子孫還用得到這片海,如果破壞大海就等於斷了他們的生計,大海的環境是大家的。」

漁業廢棄物的問題需要政府和民間的協力和督促,才能打造可永續的漁業和環境,留給後代乾淨的海洋。

南市區漁會祕書吳真利(圖左)和漁民林清泉(圖右)皆認同市政府管理漁廢的努力,但也反映漁港及近海管理所人力有限,部分工作難以推展。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