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教我的事】嘉明湖國家步道工作假期 用心尋回土地的深刻連結

嘉明湖國家步道工作假期招募全臺志工,每年一同前往嘉明湖步道來進行修繕,在過程中感受保育與土地的價值。

內容提供/游擊文化 文、繪圖/沈恩民

跟著白老鼠的夥伴走過幾座高山,這些遠離都市塵囂的地方,應該是毫無污染的仙境。但常常抬頭眺望山巒自然美景,低頭就看見遭棄置的垃圾。而熱門的登山路線,山徑步道因為過多踩踏受損或形成沖蝕溝,甚至因為大家不走沖蝕溝,改走山徑旁邊或另闢捷徑,而造成植被受損範圍擴大。

人在山林為了方便通行,竟是對自然的傷害?每回看到這樣的景像,都讓我猶豫,是否該停止親近山林?不懂得轉彎的思緒,把這些難過的畫面放在心裡堆積,漸漸讓自己陷在杞人憂天的痛苦裡。

低潮中的契機

2017年,在網路上看到「嘉明湖手作步道工作假期」的消息,雖然不知道實際要做什麼,但覺得這或許是個契機,便報名參加。

臺東林管處還來電確認:「此次工作假期,主要工作地點在步道3K至4K左右,最遠只到向陽山屋,不會去嘉明湖,請確認。」

由於嘉明湖不是我的目的,我想解開的是心裡的結,於是立刻回覆:「沒問題!」並依照活動時間,搭火車到關山車站集合。

活動第一個場地是向陽遊客服務中心,我們在此進行登山基礎知識、裝備整理與打包、無痕山林、手作步道等課程。

其中,千里步道協會運用就地取材搭配手作的工法,取代破壞式的大型工程,來維護山林步道與大自然的平衡。我眼睛一亮,馬上就被這個協會的理念所吸引。

不再以登頂為目標

將近20位參與工作假期的夥伴,一半以上沒有高山經驗,在嚮導文泉教官細心的解說與帶領下,我們順利前進至施工地點。

此次工作假期,預計要修復一座木橋、二處崩壁路段,以及修整部分階梯與路面。我參與的是砌石駁坎與格框護坡的工項。

以往上山有行程壓力,步道只是匆匆經過,重點常常放在最終的登頂,錯失了過程的美麗風景。但這次工作假期,我們整天幾乎待在同一路段,挖地、整地、搬木頭、清運砂石,還要在步道周邊上下尋找材料。

平時沒幹粗活的我,沒多久就顯露疲態。好幾次想偷懶休息,但看到其他夥伴與老師毫不保留地賣力工作,我吞下口水,繼續擠出奧少年的力氣參與工事。

缺點也有好處

休息時間,大家一起交流聊天時,我就靜靜地在一旁聆聽、畫圖。以前常因為自己思緒反應緩慢、不擅言語,讓我對於聊天,有很強烈的恐懼與自卑感。但這幾天下來,我發現這樣的缺點,居然成為在一旁安靜畫畫的優勢,也免去了不知道要講什麼的尷尬。我猶如挖到寶藏似的,拚命用零碎時間,把眼前的畫面描繪下來。

靜靜地聆聽夥伴們的閒談,將內心的想法藉由畫筆逐一描繪。

轉捩點

假期最後一天,我們離開南橫的山林,拜訪臺東海端鄉的初來部落,參與布農族傳統文化導覽與文化體驗。

一下車,約莫20位7、80歲的布農耆老列隊,一邊唱歌一邊與大家握手迎接。耆老在傳統屋前圍成一圈,渾厚的八部合音和布農古調,伴著遠方的新武呂溪緩緩流出。

我在最遠處找了個絕佳角度,低頭刻畫起來。不知是幾天累積的情緒,抑或耆老的歌聲帶有魔力,我的眼淚居然跟著耆老的歌聲一股腦兒傾瀉出來。

耆老的歌聲傳達了一股溫暖又有力量的安慰,似乎告訴著我:「孩子,放鬆吧!來到這裡,可以好好休息。」

這是自己低潮的轉捩點。

以往遇到問題,我只選擇逃避或放在心裡難過,不但沒有解決問題,還導致自己的心越來越憂傷黑暗。

這次參加工作假期,用手作的方式與土地重新連結,並且認識了臺灣各地不同環境背景的人,看到大家都以自己做得到的方式,愛護腳下的土地。

轉換另一種方式,透過工作假期,重新認識臺灣這塊土地。

即使能力有限,即使能做的改變只有一點點。去做,就會遇到夥伴,大家牽起手,就有力量。我從這些人身上,找到了自己使力的方向,不再感到孤單。心境被改變,是此次工作假期最大的收獲。

是不是
汲汲營營的生活中缺少了什麼?
衣食無缺似乎不是追尋的答案

原來是我們忘記了
自己那個充滿幹勁的模樣
去吧!
找到自己身邊的那群人

那群人
眼神散發著光芒
心中燃燒著烈火

去吧!
和他們站在一起
他們的拚勁
會讓你毫不猶豫地掏出自己
壓抑深處的熱情

那群人
會讓你重新想起
那個你喜歡的自己

那群人
會讓你知道
原來最美的風景
是大家手牽著手串連在一起

作者簡介/沈恩民
彰化人,1980年出生,臺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畢。曾於網路行銷公司擔任美術設計、在istock、shutterstock販售插圖。喜歡大自然,近年開始帶著畫筆進入山裡,與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林務局、台灣山岳雜誌有多次合作經驗,並經營粉絲專頁MINNAZOO。

本文摘自游擊文化《山教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