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孤獨的農村 參與式民主是自治老化危機解方

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92歲阿嬤黃甘(右)因為共餐,營養均衡,走路不再發抖。(圖片提供/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一群年輕人蹲點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挨家挨戶拜訪收集大家對公共需求的意見,到廟埕、樹下、巷仔口聊天取得在地鄉親的信任,邀請村人參加社區會議,用民主方式討論最想改變村庄什麼事,過程中觸動、激勵阿公阿嬤步出家門,久未互動的親友開始相互關心,和諧熱絡的鄰里關係宛如大家庭,讓老人不再孤單,農村發展基金會執行長林慧如認為,這種支持陪伴的軟實力,讓農村走在共好共老的路上,是自治農村老化危機的好方法。

這群年輕人棄臺北高薪下鄉做社會運動。(圖片提供/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生」不如「死」年代 雲林老人最孤獨

內政部日前宣布臺灣正式進入「生不如死」時代,全國368鄉鎮中已有241鄉鎮的「粗出生率」低於「粗死亡率」,恐爆死城危機。其中雲林縣早在12年前就已「生」不如「死」,總人口數在12年內銳減4萬6千人,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就公布研究調查指出,全臺屬雲林縣老人最孤獨,許多老人甚至需要獨自去開刀。

林慧如指出,國家必須有安全糧食,家裡的土地就被劃定為農業區,但農人要子弟出外打拚,就是不希望下一代又在農田找生機,農家子弟一個一個離開了,走進聚落,觸目所及,多為深鎖的三合院,孤寂的巷弄,荒蕪的角落,青壯年離開,老一輩的走了,無人居的老厝越來越多,龍潭村2004年全1,214人,2019年剩885人,不到20年減少27%,是臺灣農村的典型縮影。

熱血青年棄高薪進農村扶弱

回首7、8年前,補習班老師吳松霖、國中老師杜憶如、徐薇清、劉欣恆,以及江尚謙、王俊凱等人都是臺北上班族,大夥兒不安於小確幸,彼此相問「難道我們要這樣過一生?」經過一番討論,決定辭職往中南部做點有意義的事。

首站來到劉欣恆和王俊凱的家鄉臺中市,都會型態和臺北並無二致,有人質疑,「我們從這個都市逃到另一個都市,這樣有意義嗎?」最後他們被農業首都所吸引,落腳在吳松霖的老家雲林。

大家原本想成立農企幫助在地農民,於是到處詢問農民對有機農業的意願,不料,因土壤、水等環境驗證困難,追根究底發現可能與石化工業有很大關係,開始從事環保運動,接著擴展轉型到參與式民主預算的推動,於是成立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清貧過日數度斷炊 仍堅持理想

這群年輕人吳松霖是雲林人,其他人來自臺北、屏東、桃園、臺中、臺中東勢,卻來到雲林的東勢,原以為是過客,沒想到一待就7、8年。

劉欣恆說,當上班族的時候日子過得輕鬆,從事社會運動時常三餐不繼,清貧度日,好幾次快斷炊,幸好在緊急時刻總有人伸出援手,就連現在住的三合院也是村民免費提供,才讓他們可以持續實現理念。

無心插柳 從參與式民主到扶老

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總幹事王俊凱表示,推動參與式民主卻變成扶老、助老與社區改造,實在是無心插柳,然而面對高齡社會各種危機,倘若再依循過往一切仰賴政府治理,並只由少數人提供單向服務的治老政策路線,繼續將8成以上仍身心健康的老人皆視為社會負擔,勢必加重財政負荷,也難滿足不斷增長的無限需求,人口老化的農村迫切需要截然不同的政策路線,以參與式預算推動社區居民的民主凝聚,培力人人群策群力,將社區重新打造成一個民主自治的大家庭,自己治理老化危機。

龍潭村長黃詩媛指出,龍潭村實踐經驗證明,去年僅歷時7個月及10萬元的參與式預算實施經費,便成功培力村民開始群策群力、自費、自辦社區共餐,在毫無政府補助之下,每週5天共餐,迄今已1年,村民不僅每月持續自主捐款,就連兒少與身心障礙村民也願積極貢獻心力,證明每個社區都有無窮的民主自治潛能。

劉欣恆觀察,參與式民主可以讓村人透過互相討論、互助而解決自己村內許多問題,藉此讓很多習慣宅在家守著電視的阿公阿嬤、甚至身心障者發言說話,久而久之,老人家因為想找人聊天就會出來多走動,身心更健康,便能形成緊密的人際網絡,彼此陪伴照應,即使是行動不便需要看護照顧的人,因為鄰里熟悉熱絡,比較不會發生移工看護欺負老人的事。

從討論到相互關心 老人不再孤單

50多歲的村人許金順因為中風不良於行,和母親相依為命,為了照顧母親仍勉力而為,幾乎足不出戶,結果反而養成母親叨念習慣,自從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後,拜訪多年未見的同學朋友敘舊,天天出出門找人聊天,心情愉快很多,母親少了嘮叨,多了笑容。

許金順雖行動不便,但熱心參加社區活動。(圖片提供/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92歲的阿嬤黃甘獨居,顯少出門,生活所需都是託鄰人購買,常常一鍋稀飯、一塊豆腐乳便過一天,走起路來抖得厲害,自從加入共餐後,每天4菜1湯,營養均衡,身體改善很多,電動代步車可以停得老遠,步代安穩地走入食堂。

91歲的黃姓阿公也是獨居,有輕度失智症,時常忘記到食堂吃飯,有次志工發現他又沒來,送餐去他家,發現他把魚煎到燒焦引起滿屋煙霧,非常危險,從此不再送餐給他,而是到家把人送到共餐食堂來吃飯。

劉欣恆透露,龍潭村民取得共識要共餐時,曾經有許多人要捐款讓阿公阿嬤們免費吃,結果被拒,阿公阿嬤們說:「我們又不是沒錢吃飯,我們是想有人陪吃飯,一起聊天」,最後大家自費共餐,和樂融融。

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共餐,讓老人家可以步出家門,有人聊天,不再孤單。(圖片提供/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林慧如很感動龍潭村的實踐經驗,強調透過參與式民主不斷帶動社區居民共同參與,建立社區自己力量來解決各種農村困境,確實是很值得大力推廣的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