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海洋之心金級標章2鯖魚船隊獲認證 明年買得到認證罐頭、便當

「南方澳鯖魚扒網友善船隊」74艘漁船與「澳底鯖魚扒網友善船隊」7艘漁船是首批取得海洋之心認證的船隊。(圖片提供/海漁基金會)

代表永續海鮮精神的海洋之心生態標章發出首批認證,由「南方澳鯖魚扒網友善船隊」74艘漁船與「澳底鯖魚扒網友善船隊」7艘漁船取得,而且2船隊都是一舉拿下金級標章,負責認證的海漁基金會表示,除了漁業本身要獲得認證,產銷監管鏈也須獲得認證,預計12月底前就會認證加工廠及餐廳,讓消費者可以買得到海洋之心認證的產品,以實際消費力支持永續海鮮。

海洋之心是由農委會漁業署與海漁(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合作推出的標章,漁業署長張致盛表示,海洋之心生態標章代表臺灣漁業的一大進步,過去臺灣漁業的管理著重的是法規面與執行面,但海洋之心生態標章代表漁民已能自主自發地管理產業,他們關注於確保漁群永續、保護海洋生態,有效漁業管理,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等4大方向,且經驗證,確定他們均已達到相當的水準。

鯖魚是臺灣沿近海漁業最大宗的漁獲,佔沿近海整體漁獲近6成,扒網為主要漁法,主要在臺灣東北部海域作業,獲得海洋之心標章的2船隊,規模已佔一半。海漁基金會執行長林愛龍表示,扒網鯖魚是環保團體共同投入關心超過5年的沿近海漁業,其實在海洋之心標章開放申請之前,南方澳與澳底的鯖魚船隊在漁業資源保育上已經做得相當到位。

船隊的漁船都裝有VMS(漁船監控系統)、AIS(自動辨識系統),不定期港口稽查讓林愛龍大感意外的是,船上漁工的工作及休息環境明亮乾淨,漁工到港後也有相當大的活動自由,部分船主提供電動機車供漁工使用,船隊也有禁漁區及禁漁期的觀念,以當時的現況而言,已是符合取得海洋之心認證的標準,幾乎只須在卸魚申報上加強。

海洋之心生產標章不僅認證漁船的作業過程,也看照產銷管道,林愛龍解釋,漁業永續的評估認證包括漁業撈捕本身,以及水產品的產銷監管等兩大部分,魚或漁產品從魚被撈捕時刻至賣到最終消費者手上,須避免「魚目混珠」情形發生,因此,海漁基金會下一步將是推出海洋之心生態標章的產銷監管認證。

以已獲得海洋之心認證的鯖魚為例,林海龍說,鯖魚捕獲後須經加工,加工廠是鯖魚產業鏈中的重要環節,不論是做成真空冷凍魚片,或是製作鯖魚罐頭,都要經過鯖魚加工廠,目前有3家加工廠正在接受評估,其中最有機會獲得認證的是老船長鯖魚罐頭;餐廳使用獲得海洋之心標章船隊所捕獲的鯖魚為食材,並符合相關條件,也能使用海洋之心標章,目前最有機會取得認證的,是喜憨兒餐廳的鯖魚便當,未來獲得認證後即可在便當盒上張貼標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