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雪卻不冷!志工探訪老員工 合作口述歷史「翻轉吧 大雪山」有溫度

這本口述歷史不一樣!熟知森林的林管處志工訪談林業前輩,寫下大雪山一甲子人文歷史。(攝影/記者陳儷方)

大雪山現在是森林遊樂區,但從前曾是大雪山林業公司的伐木場域,6、70年代政府林業政策改變,伐木工作站停業、木作工廠熄燈,大雪山轉型為森林保育與森林遊樂區,林業人成了保育人,守護森林裡的植物與動物,也推展生態旅遊、與大家分享如何愛自然,這就是大雪山左近一甲子的文史變遷。大雪山國家森林的志工們,訪談自大雪山林業公司成立以來歷年老員工,從他們的回憶中尋寶,寫下山裡的故事《翻轉吧 大雪山》。

臺灣有關森林開發的口述歷史,並不罕見,但號召熟悉這片山林的志工們投入訪談並撰寫的口述歷史,就稀罕了。109年是大雪山森林遊樂區成立35周年,若從大雪山林業公司時期算起,至今也已超過一甲子,林務局東勢林管處長蕭崇仁在書序中寫道,「由林管處國家森林志工協助訪談林業前輩,以口述歷史方式呈現大雪山過往,還原當年林業前輩於大雪山工作不為人知的艱困與辛勞、趣事與回憶」,藉由《翻轉吧 大雪山》這本書,保存大雪山的人文歷史。

大雪山現在劃歸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管轄,但一開始並非是為遊憩目的才開發的山頭,而是為了伐木賺錢,大雪山林業公司於民國45年開始籌設,48年正式對外營運,成為唯一的官營林業公司。90多歲的彭玉禮,在大雪山林業公司正式對外營運的前一年,以第1 名成績考進大雪山林業公司,回憶到公司報到當天,正是大雪山公司載運木材的東勢支線鐵路通車典禮的日子,街上異常熱鬧,揭開大雪山風光林業的序幕。

大雪山林業公司以銷售原木為主,原木從山上運至山下,得開闢林道才能運送木材,當時服務於省公路局的黃三榮,被派到大雪山工程處第四工務段,開闢出來的林道可不是現在柏油路,而是土石路面。黃三榮回憶,第四工務段連同鞍馬山的所有物資,都是另僱挑夫挑上去的,他除了負責道路測量工作,要揹測量儀器,也負責揹著炸藥及裝置元件,分送至各工地,還曾經差點掉下山谷。這些開路艱辛,沒有嚇退黃三榮,從公路人轉業成為林業人,管理倉庫、維修機械,後來參選鄉民代表,又是一個成功轉職,目前是臺中市石岡區土牛里里長,人生職涯與大雪山一樣很翻轉。

《翻轉吧 大雪山》分為上下兩冊,林務局東勢林管處課長洪幸攸說,收集到的史料及訪談文章,實在太精彩,很難割捨,因此決定編製成2冊發行。上冊是考證歷史,剛好林管理有位志工是歷史老師,貢獻整理文獻的專長,從大雪山林業公司的角色寫起,包括生產原木材料、材積數據,在書中都有詳盡記載,洪幸攸說,當時生產的原木,當然都是最有價值的檜木等一級木,48年正式營運的大雪山林業公司,經歷過伐木業蓬勃時的榮景,但不到20年,就遇上了臺灣林業經濟的困境。

不伐木後,大雪山換妝,成了國家森林遊樂區,肩負保育及遊憩任務,但林業人一直都在,守護大雪山,不論森林的角色如何翻轉。《翻轉吧 大雪山》下冊不僅訪談伐木時期的老員工,也蒐集了「林業不得以營利為目的」的森林資源保育時期,以及開啟大雪山森林遊樂區時代林業人的口述歷史。洪幸攸說,回顧歷史,大雪山的角色一直翻轉著,從早期的林業公司時期的伐木,到改制為示範林區管理處、成立森林遊樂區的保育,再至併入東勢林區管理處,豐富森林的休憩功能,設立東勢林業文化園區,成為全臺4個林業文化園區之一,這是大雪山獨具歷史背景及文化特色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