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費飆漲成農產外銷最大阻力 農委會:研發農產品耐儲運方案勢在必行

疫情導致國際航空運費大漲,農委會外銷獎勵措施只是短期因應之道,長期仍應設法研發讓農產品適應海運長程運輸的方法。(圖片提供/國際處)

武漢肺炎疫情秋冬升溫,國際航空運費又走揚,現已逼近今年夏季前的最高行情,運費高漲成為農產品外銷最大阻力。農委會國際處2日邀集業者座談,討論後疫情時代農產品外銷常態應如何因應,國際處長林家榮表示,業者認為農產品外銷環境改變,作法也應該跟著改變,期待政府研發可讓農產品耐儲運30日以上的方法,才能將空運轉為海運,減少運費壓力。

COVID-19疫情今年1月下旬爆發,2月全球蔓延,因航空班次大亂使得航空運費節節高漲,亞洲航線運費最多漲到3倍,歐美航線最多漲到4至5倍,到了7、8月,疫情稍見和緩後運費回跌,但10月起歐美等地疫情又回溫,使得運費再漲一波,目前運費又回到逼近高點的水準。林家榮表示,消費型態已因疫情而改變,電商業績大幅成長的情形不僅出現在臺灣,其他國家也是,農產品外銷應把握加入跨境電商的時機,面對高運費時代來臨,農產品也該思考長期因應之道。

鳳梨、釋迦、蓮霧、荔枝、石斑魚、花卉等農產品外銷,都受到運費高漲之累,農委會啟動運費補貼,協助業者鞏固原外銷通路。林家榮指出,以外銷日本的花卉為例,雖然疫情期間,其他競爭對手的切花也很難進到日本市場,但臺灣的切花若無外銷獎勵措施,可能迫使業者放棄市場,通路一旦消失,未來即使疫情結束、運費恢復正常,市場也恐難再占回一席之地。林家榮說,運費補貼的不只有臺灣,澳洲、荷蘭等國家也都有獎勵外銷的補貼政策,農產品供應國都想維持外銷市場的市占率。

不過,外銷獎勵只是短期措施,長期仍應設法延長農產品耐儲運的時間。業者認為,水果、花卉、水產品的外銷空運費用應該很難再回到以前的行情,打造農產品耐得住長途海運的條件,才能將必須經由空運的農產品,轉為運費相對低廉的海運,現在蘭花苗從臺灣到美國已能做到海運21天,其他切花、水果若要銷售到杜拜等距離臺灣航程較遠的市場,需要長時間運輸的保鮮技術,業者期待政府能加快腳步研發,這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協助。

疫情在各國都帶起電商業績,減少面對面的交易,就能減少傳播疾病的機會,不僅國內電商營業額大幅成長,國外市場也有同樣情形。林家榮說,透過電商銷售農產品至海外市場的方式有2種,一是本土的跨境電商,例如台灣好農,以前多是B2B的商業採購,但現在要走B2C,直接接受海外消費者訂單,香港、日本的消費者可在海外下單訂購臺灣柚子、荔枝、芒果等農產品,這些新鮮水果可宅配到府,消費者負擔運費較高,但業者可以維持訂單量;另外一種跨境電商模式,則是與外銷市場當地的電商合作,林家榮說,與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當地電商洽談合作,是促進農產品外銷下一階段重要的課題,目前已有一些文心蘭透過與境外電商合作模式,外銷至日本東京,成效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