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海底垃圾量淡水河口外海最多 7成7是化纖

臺灣西岸最多海底垃圾的採樣點,出現淡水河口外海,垃圾重量是平均值的61倍。(圖片提供/澄洋環境顧問)

澄洋環境顧問與生態學者合作,今(20)日發表臺灣海底垃圾調查,費時1年,在西海岸8處河口外海以「矩形底棲生物採樣器」採集215次,收集沉在海底垃圾並分析推估後發現,西海岸海底垃圾平均每平方公里重量達102公斤,是日本東京灣的1.5倍、韓國的1.4倍;臺灣西岸最多海底垃圾的採樣點,出現淡水河口外海,垃圾重量是平均值的61倍。

該調查於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每季於臺灣西海岸8處河口外海採樣,使用環檢所公告的軟底質海域底棲生物採樣通則規定的「矩底棲生物採樣器」,以船尾拖網方式採樣,收集垃圾後帶回實驗室分析垃圾種類及成分,並推估各採樣點的海底垃圾數量及重量。

澄洋環境顧問執行長顏寧表示,採樣215次共收集到6千筆資料,其中83.3%的採樣有收集到海底垃圾;經推算,臺灣西海岸平均海底垃圾密度為每平方公里有12萬1千件,重量102公斤,在相同單位面積下,日本東京灣的海底垃圾重量66.6公斤、韓國31至73公斤,臺灣西海岸海底垃圾密度高於東亞鄰近國家。

採樣分析發現,臺灣西海岸海底垃圾有6成為纖維布料,推測來自漁網、米袋、飼料袋、砂石袋;3成為膜狀塑膠,可能來自塑膠包裝。顏寧指出,多數漁網與布料纖維密度大於海水,因此沉於海底;塑膠袋與塑膠膜較輕,雖易於漂浮海水中,但經細菌與藻類附著後,也會沉入海底。

不過,臺灣推行減塑政策至今18年,現在購物所需的塑膠袋得自己花錢買,加上強制垃圾分類已有15年,為何海洋垃圾還是如此驚人?顏寧表示,之前沒有人做過臺灣沿海海底垃圾調查,必須有長期的監測資料,才能知道減塑政策及垃圾分類政策對於減少海洋垃圾的效果,英國已執行長達25年的海底垃圾監測,才能知道在推行全國塑膠袋收費政策後,海底廢棄的塑膠袋顯著減少。

山大學榮譽教授方力行指出,平常我們把99%的注意力放在沙灘或是海面上的垃圾,但海岸加上海面的垃圾的占比才6%,海底垃圾才是海洋垃圾的大宗,占比達94%,它們已在生態系中變化,除了已知海洋塑膠微粒會進入人類生活圈外,此94%的海底垃圾也一定會再進入人類的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