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1本廢棄漁具圖鑑出爐 黑潮帶來的不只漁業資源…

海中廢棄漁網易成海洋生物殺手。(攝影/陳儷方)

全球每年有64萬公噸的漁具遺失在海中,在臺灣海邊經常可發現來自其他國家的漁具,而臺灣的漁具也會在其他國家的海岸線上被發現,黑潮基金會發動40名調查員走訪濱海19縣市,記錄廢棄漁具形式及尺寸,並先鎖定東部15處漁港,與漁民訪談、收集相關照片及資料,出版國內第一本廢棄漁具圖鑑《東海岸漁業廢棄物圖鑑》,喚起民眾對海洋生態保護的意識。

東海岸漁業廢棄物圖鑑蒐集了宜蘭縣、花蓮縣,以及臺東縣港口的廢棄漁具照片,包括:浮球、繩索、籠具、漁網、釣具、淺海養殖設施等類別,發現可能來自日本廣島、鹿兒島的牡蠣養殖管;新北、高雄、澎湖的蟹籠;臺灣、中國、東南亞的底刺網綠浮子、刺網牛舌浮子、刺網發泡浮子;中國、東南亞的刺網浙江浮子;也有臺灣自己的拖網、岸釣水球釣組;來自越南的越南延繩釣浮具;臺灣宜蘭、花蓮、臺東、屏東的定置漁場或箱網養殖網具,也在東部海岸被發現。

透明刺網搭配綠色細長的硬塑膠浮子。(圖片來源/黑潮基金會)

黑潮基金會指出,每年約有30萬隻鯨豚因被廢棄漁具纏繞致死,相當於每天有800隻鯨豚死於廢棄漁具;海龜也是廢棄漁具的受害者,去年臺灣活體擱淺海龜個體中,有1成是被廢棄漁網所纏繞。各類型的刺網對環境有纏繞、攝入、滲出、航行安全等方面的負面影響,黑潮董事張卉君說,「刺網的人造材料容易纏繞海鳥、海龜和鯨豚,造成器官受損,甚至導致死亡。今年2月臺灣首次發現藍鯨,因繩索纏繞頭部導致無法進食,最後餓死被沖上岸。」

廢棄漁具除了可能纏繞海鳥海龜,因海藻附生而讓海洋生物誤食,長長的刺網卡在礁石上,張成一面鬼網(Ghost net),繼續在海裡捕魚,黑潮基金會指出,新北市龍洞原本有一段長長的刺網,留在海裡持續不斷地捕魚,魚卡在網後,會再吸引更多的生物過來,繼續卡在網上,變成繼續捕捉海洋生物的鬼網,龍洞的這張鬼網今年7月已由當地潛水人員清除。

海岸常見廢棄漁具,包括刺網、浮子、蟹籠。(攝影/陳儷方)

發表《東海岸漁業廢棄物圖鑑》只是第一步,未來規劃發表西部海岸漁業廢棄物圖鑑、離島海岸漁業廢棄物圖鑑,澄洋環境顧問執行長顏寧表示,透過公民科學家活動,若民眾看到海洋生物卡網、纏繞廢棄漁具,可以拍照提供給他們做系統化的整理,以進一了解臺灣廢棄漁具目前狀態以及對生態造成的影響。

不過,廢棄漁具不再沒人管,政府將要求漁民負起責任,漁業署預告《刺網漁業漁業標示措施》草案,110年起實施刺網漁具實名制,若刺網漁具於使用時毀損,不可任意棄置於海洋,漁民要負責載運回港,若無法載運回港,則負有通報義務;漁業署在漁港區設有「漁業廢棄物暫置區」,漁業署科長邱宜賢說,漁民從海上帶回來的廢棄漁網具可以先放置在漁港的漁業廢棄物暫置區,交給政府處理即可;把漁業廢棄物帶回漁港內還有獎勵措施,包括出港作業的飲用水或食物包裝容器,甚至是作業時隨同漁獲撈上來的垃圾,也別丟回海裡,把它們都帶回來,交到漁業廢棄物暫置區,即可獲得每公斤10元的獎勵金。

漁業署鼓勵漁民將漁船作業時製造的廢棄物帶回漁港「漁業廢棄物暫置區」,圖為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示範廢棄物分類。(圖片來源/漁業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