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詠能-記一位在農村走唱的吟遊詩人

嚴詠能帶農夫帽背著吉他走唱。(圖片提供/楊肅浩)

文/楊肅浩

嚴詠能(1970年1月23日~2020年9月5日),打狗亂歌團團長,9月5日於屏東縣萬丹鄉大憲宮演出時,心肌梗塞發作昏倒,送醫宣告不治。

他以深入鄉間稻埕、行走於農地田梗,把臺灣農民的故事寫在歌裡,為人知悉廣受歡迎,2010年以《大員一家農出來》獲得第21屆金曲獎最佳台語專輯獎,此後,知名度漸廣成為全臺知名歌手,2016年為總統蔡英文競選專輯做歌《轉來key》。

《農傳媒》邀請與嚴詠能亦師亦友的創作歌手楊肅浩撰文悼念,認識這位早逝的農民歌手。

這支嚴詠能與小孩錄製的童謠影片尚未發行,他耐心帶領下一代做紮根工作,此曲由《農傳媒》獨家發表,是為他的遺作。(音樂提供/楊肅浩)
《阿嬤的思雙枝》  詞曲・嚴詠能
落山風吹入門城內
月娘抱琴探頭來
二條心弦相意愛
歌若唸來心肝嗶啵踩
阿嬤的思雙枝
歲月的酸甘甜
寫予青春的一首詩
阿嬤的思雙枝
找呀找沒你
返頭看 你一直沒離開
落山風吹入門城內
月娘抱琴探頭來
二條心弦相意愛
歌若唸來心肝嗶啵踩

想起詠能老師,腦海裡出現的畫面滿滿都是他帶著自己的音樂走進南部每一個村庄,近距離地聽大家說話、與人談起天南地北,有說有笑。詠能心思細膩,把他所觀察到的風土民情與小人物的酸甜苦澀寫進歌裏,為地方的文化歌唱。他的為人跟創作幾乎長得一模一樣,是個相當真實的創作人。

2010年,詠能以《大員一家農出來》獲得第21屆金曲獎最佳臺語專輯獎,同時也入圍當年度的最佳臺語男歌手。金曲專輯的主打歌〈只要大家攏吃臺灣米〉跳脫過去臺語流行歌的題材,為農民歌唱、替稻田發聲。以創作關心臺灣加入WTO的相關社會議題之餘,詠能確實也身體力行這首歌的精神,在臺東向好友──水哥買了一塊靠海的三分地,他說那塊地一直有觀光客想買起來蓋民宿,幾年前把它買下來種田,央託在地的農民幫忙耕種。反正每年豐收時就可以吃到一包又一包的臺東米,送禮自用兩相宜,只要大家攏吃臺灣米。

網路上封他一個「國民歌手」的稱號,名符其實,他就是一個可以抱著吉他跟農民坐在田埂旁邊聊天邊唱歌的人,絲毫沒有大歌手的架子。詠能一直沒有讓金曲獎的光環帶走他的質樸與初衷,反而更腳踏實地走在鄉野之間,在他的故鄉自由自在地吟唱尋找靈感。

回到1997年,詠能在高雄成立「打狗亂歌團」,以在地的故事為創作題材,集結在地各領域的人才加入,共同創作演出。23年的歲月過去,累積多次歐美巡演經驗的打狗亂仍保持著他們獨有的文化底蘊,走遍大大小小的城市,一次又一次用音樂誠懇地說著臺灣人的故事、演著臺灣各地的「人情味」,這份在地全球化的精神無疑是打狗亂歌團最重要的核心概念。

嚴詠能:「臺灣人只要作家己,全世界攏會接受你!」

打狗亂歌團的堅持,讓人想起詠能老師常說的:「臺灣人只要作家己,全世界攏會接受你!」每每談論起臺灣文化,他那矍鑠的眼神特別迷人。如果才華洋溢可以分成幾類,那麼我覺得有些人身上的才華自理性、有些人來自感性,關於詠能,他的才華可能是與生俱來的「靈性」。

好比他幫恆春搶孤寫下的歌謠〈月光灑在東門城〉!他曾說副歌的那句:「山風吹來雲作伴」的「雲」是雙關,臺語的「雲」與「魂」同音,描寫習俗活動的畫面裏,他也寫進文化的意涵。在他的創作裡,有對人文傳統的關懷,同時也有著對大自然的敬畏。

這份「靈性」不光出現在詠能老師的音樂創作之中,他的另外一個身分是畫家。詠能常常手繪充滿自我風格的抽象畫給他的朋友們,那些畫面似乎是腦海裡未曾受到現實沾染的純淨空間,一筆一畫的線條勾勒出他對生活面貌的想像。時常覺得他的靈感來自上天,源源不絕的創作力令人欣羨,一位渾然天成的藝術家,用他的才華帶給人世間溫暖與美好。

詠能是我難得而珍惜的忘年之交,生活中幾乎不曾出現這種特別的人物。我們可以在傍晚時分,穿著短褲夾腳拖在高雄的路邊吃海產聊生活瑣事;也可以專注有精神地隔著電話或訊息聊著文學與社會脈動。是啊!我們都是臺語新民謠的唱作人,詠能可算是我的大前輩呢!不過他的言行舉止對我而言絲毫沒有「前輩」的架子,反而在我遇上困難的那些時刻,會像大哥一樣地存在,聽我分享,也陪著我面對、梳理難題。他身上藏著一部豁達的人生哲學,教導我在幾段看似打結的生命歷程中理出幾條路。

〈月光灑在東門城〉(打狗亂歌團)

詠能的處世精神帶有匡世扶弱的儒者本色,也有道家羽扇綸巾的豁達胸懷,我喜歡這樣亦師亦友的相處,不必對他掩飾內心的脆弱。一來是充滿靈性的他觀察得出來;二來則是我不害怕他知道我的無助,因為他總是給我力量,我也相信他常常帶給身旁周遭的人們滿滿的正能量。

有陣子我們常聊臺語文、臺語歌,或許彼此都能用心地給對方一些回饋,所以越聊越起勁,不時相互分享一些近期寫的東西。我住宜蘭而他在屏東,兩地相隔,偶爾詠能會問我白天教書有哪些空堂,從遠方捎來電話。他常常滿懷熱情地跟我說他又早起完成了哪些繪本的進度、在哪些詞彙上寫了什麼註腳,這禮拜或下禮拜要帶哪些小朋友到高雄的憲樂錄音室去錄童謠……前陣子我問過他:「老師!啊你未來還有想要再發行一張自己的創作專輯嗎?」他只是幽幽地說:「那是你們的事了,我沒有這個想法了啦!我現在寫的這些歌跟正在完成的事情,都是希望臺語文化,可以用什麼樣更好的切入點來傳承!」

從我的角度來看,詠能不僅僅是一位唱作人,更是一位扎實的鄉土作家與文化工作者,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段時日仍創作不輟,這是詠能老師對這片土地一直不變的熱愛方式,他有他想完成的使命,到最後一刻都還為此奮鬥著。

嚴詠能:「文化有一部分就是要幫忙相挺,既然他們需要我,那只好盡力把事情做好。」(圖片提供/楊肅浩)

詠能家的牆上掛著幾把月琴,其中有一把是國寶──陳英阿嬤堅持要送給他的,上頭還有阿嬤孫子的塗鴉。詠能這麼多年來,每周往返恆春古城,帶著一群長輩彈月琴。他說十多年前來到這裡演出,一群長輩們希望他留在這裡創作、教音樂,於是南北往返的路就走到現在了,甚至還為了路程方便,從高雄愛河旁搬到屏東九如,笑著說這樣可以稍微睡晚一點。

即便他知道教課車程往返的時間與微薄的鐘點費不成正比,還是堅持付出。有一次憨厚地對我說;「啊肅浩!我不是靠這個賺錢的啦!文化有一部分就是要幫忙相挺,既然他們需要我,那只好盡力把事情做好。」詠能在音樂、文化及相關藝術的付出,我只能用「頂真」兩個字來表達,凡事親力親為,不假他人之手,滿滿的創意與溫暖,這就是我認識的嚴詠能。

我的創作血液有一部分的基因來自詠能,除了人文精神的承繼及對土地的關懷,最重要的是從他身上看到了臺灣囝仔的「拚勢」。7月初,詠能傳給我至今尚未發表的歌〈你著會記你的名〉,關心著臺語文化的延續,我聽了很喜歡。副歌是這樣寫的:「你著會記你的名,轉去的路安怎行」我最後想用這句話延伸,想著他如果還在,一定會在臺上大喊:「咱攏愛會記,咱的名,用自信佮勇敢佇這塊母親的土地勻勻仔行。」謝謝詠能老師這幾十年來的貢獻,這份精神就讓吾輩承襲著吧!

詠能,多謝啦,真勞力!


作者介紹/楊肅浩
從宜蘭頭城的田庄成長茁壯的唱作人,高中時期開始接觸文學創作,大學以後帶著一把木吉他填詞寫曲,走過大大小小的城市。求學階段曾獲政大金旋獎及民歌四十創作大賽冠軍。
退伍後回到家鄉宜蘭高中擔任國文老師,從生活中拾掇素材,音樂創作涵蓋土地人文與生活的感知,寫著對於這個時代的想像與關懷。2018年入圍「南面而歌」計畫並發行合輯。近兩年入圍第16屆、第17屆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在今年7月底發行首張全創作專輯《噶瑪蘭的風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