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臺灣生物的「時空膠囊」 林試所標本館館藏累積128萬份

林業試驗所昆蟲標本館館藏高達75萬份。(攝影/游昇俯)

在臺灣,不論是已消失的原生植物如紅茄苳、委陵菜,還是已滅絕的原生種蝴蝶大紫斑蝶,因為在林業試驗所植物及昆蟲標本館有館藏,現在的人還能一睹其本來面目。林試所植物、昆蟲兩標本館館藏總計達128萬份之多,是臺灣物種鑑定、演化、保育乃至氣候變遷研究的重要資源,林試所盼在3年內將所有館藏數位化,讓一般民眾皆能輕鬆閱覽,並持續擴增館藏,5年內與中央研究院及臺灣大學標本館,共同達成館藏2百萬份的目標。

林試所植物標本館於1904年設館,現今館藏達53萬份標本,收藏量在全球3324個標本館中擠進前百大、排名第91名。其館藏超過百年的標本即逾5萬多份;新物種第1次發表、分類學家所選定用以描述物種特徵的模式標本(Type specimen),也典藏有1千9 百多份。此外,植物標本館收集有98%的臺灣現有多達5千多種的原生植物,包括《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珍貴稀有的臺灣穗花杉、臺灣水青岡,已滅絕的紅茄苳、委陵菜等,堪稱擁有全臺最完整的原生種植物標本收藏。

《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珍貴稀有的臺灣穗花杉及其林試所標本。(圖片提供/林試所;記者編輯)

林試所昆蟲標本館館藏則有75萬份,其中典藏針插乾燥標本近20萬份,模式標本也有3百多份。昆蟲館擁有全臺最豐富的夜蛾科、蜻蜓目及有螫蜂類標本,其中夜蛾科標本逾1千種、蜻蜓目達160種,有螫蜂類也有大約1千1百種。

生物標本是自然史的時空膠囊,可以讓已滅亡的物種,宛如在時空中暫停、重現眼前。臺灣有5種原生的紫斑蝶,其中以大紫斑蝶(Euploea phaenareta juvia)體型最大、翅展可達11公分,但1960年代便在臺灣滅絕;北美洲遷移性蝴蝶大樺斑蝶(Danaus plexippus,又稱帝王蝶)1960年代後也在臺灣消失,這2種蝴蝶林試所分別館藏一雌性及一雄性個體,才讓現在的人仍能一睹其真實面目。

臺灣已滅絕原生種蝴蝶大紫斑蝶(Euploea phaenareta juvia)。(圖片提供/林試所)

林試所所長張彬表示,民眾閱覽林試所館藏標本仍受到時間、空間限制,林試所致力將館藏數位化,目前植物標本館館藏53萬份,已數位化其中40萬份,昆蟲標本館館藏75萬份,也已數位化10萬份,預計3年內將所有館藏完成數位化,讓民眾不必到標本館,上網就可以閱覽標本。

目前林試所植物與昆蟲兩標本館館藏合計128萬份標本,若加上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臺灣大學植物及昆蟲標本館,館藏總計可達195萬份。張彬指出,林試所希望與中研院、臺大共同努力,5年內將館藏突破2百萬份,並透過資源整合串聯,提供國內、外學者與社會大眾更完整的研究資訊。

林試所持續擴增館藏,盼5年內與中央研究院及臺灣大學標本館,共同達成館藏2百萬份的目標。(攝影/游昇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