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蝦有加藥?想太多!「藥浴」成本高 水試所推防疫型養殖最快2年回本

在防疫隔離的SPF網室或屋棚內養殖SPF白蝦,不但可以完全避免蝦病,而且池蝦成長快、產量高。(圖片提供/水試所東港生技研究中心)

國內養蝦品種以白蝦為多,多與虱目魚、石斑、鱸魚同池混養,農委會水試所東港生技研究中心表示,混養的蝦子若生病,投藥成本很高,無法餵藥,只能「藥浴」,這種高成本的投藥方式不會是養殖漁民的選擇,如果運氣不好,蝦子遇上傳染病,就是放棄,但還活著、可以收成的蝦,會提早收成,減少損失。水試所推廣防疫型白蝦養殖模式,雖然初期需要投資設備,但最快2年可回收,讓養蝦不用靠運氣!

「下藥是自找麻煩」,漁業署養殖漁業組長陳建佑說,國內養蝦多數採取混養方式,與虱目魚等養殖魚類混養,養殖池非常大,因副產物「蝦」生病而下藥,是自找麻煩,當然是顧好主產物「魚」有好收成比較重要。漁業署對於未上市養殖水產品每年抽驗2千件,如果被抽到用藥有問題,就會勤加輔導查察,一直到用藥符合法規為止,今年被查到有問題的養殖池,來年必定編為必查戶,循環管理的結果,現在合格率是98.89%,剩下的那1%可能是錯用藥物,或是沒有遵守停藥期。

未上市養殖水產品監測每年抽驗件數約2千件,件數多寡與當年度預算有關,今年預定抽驗件數為2125件,其中蝦類是298件,白蝦並非高風險種類,雖然不排除因為混養關係,可能在蝦子身上驗到不得檢出,但可用於養殖魚類的藥物,不過,這種情形現在已是極為少見,漁業署表示,他們持續宣導養殖漁類的正確用藥方式。

水產試驗所推廣的防疫型白蝦養殖可徹底斷除這項疑慮,但設施養殖通常會讓漁民先擔心設備要花大錢。水試所東港生技研究中心主任吳豐成指出,防疫型白蝦養殖是專養體系,水泥池、防鳥網、不帶病原的水體就是防疫型養殖設備的3項要件。如果擔心改建水泥池的經費太高,可在土池鋪地膜,塑膠防水層一樣可以用;加設防鳥網,防止鳥類帶來病原;同時,水源要經過濾、消毒,讓水源不帶病原,乾淨的水源才能養出健康的蝦。吳豐成同時表示,最重要的是要有好蝦苗,乾淨的環境如果引進帶病的蝦苗來養,一切亦是枉然。

防疫型白蝦養殖模式在臺東推廣效果比較好,一方面是因為臺東是新興養殖區,養殖業者投資意願較高,二是當地原有養殖九孔的漁民,改建養九孔的水泥池即可做為防疫型白蝦養殖池;吳豐成說,按照水試所建立的防疫型養殖模式養白蝦,每平方公尺的收成量1.2公斤至1.5公斤,相較於目前常見的混養模式,白蝦每平方公尺的收成不到0.5公斤,防疫型白蝦養殖在收獲時的成就感很大,如果沒有價格崩盤及天災等意外,設備投資約2年可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