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好物買了沒?看創新經營模式與優質商品如何為農村挹注活水!

青銀共榮的大有社區。(圖片提供/大有社區)

文/林媛玉

為了促進農村永續發展,農委會水保局透過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計畫扶植農村社區產業,鼓勵農村以創新模式朝向企業化經營,並透過推廣優質農村好物,讓更多人看見農業競爭力與臺灣農村的美好。

我們每天吃、生活中看似平凡無奇的稻米,搖身一變成功獲得金點設計獎肯定,「藏碳於田,沃土成糧」的金碳稻來自於彰化縣埔鹽鄉大有社區,這裡不僅曾被農委會水保局評為「金牌農村」,還與德國杜羅特村簽署締結姊妹村,更是青年創客的重要基地,跟隨著大專生洄游農村的腳步,辦理市集與文化節,推出各種共食、農業、藝術課程,接待來自全臺的青年在此駐村。

「我們希望創造機會,讓更多年輕人留在農村。」多年來投入友善耕作、改造老屋、推動農村旅行的彰化縣埔鹽鄉大有社區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吳素秋,是翻轉大有社區的重要推手。

青銀合作,推動社區永續共好

過去在都市長大的吳素秋,完全沒有參與農村經驗,因為不忍看見居住的社區有許多荒地堆積垃圾、老屋破舊,於是決定著手開始整理環境。找不到人幫忙,就請附近的阿公阿嬤來除草、搬磚、做水泥,改造社區的老建物成為雨水亭、雨撲滿,還利用斜屋頂設置雨水回收系統,把豬圈也變成社區居民活動的空間,打造古厝成為社區的亮點,吸引大家來農村小旅行。

農事體驗活動。(圖片提供/大有社區)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靠著長輩的指導與調教,社區內開始種植有機稻,吳素秋還邀請志工長輩來幫忙辦桌,找年輕人來農村工作協助社區行銷、辦活動,凸顯在地特色。大家一起發揮創意利用廢木材燒製生物炭,放在稻田改善土壤酸化,進而培育出拿冠軍的有機米,「金碳稻」品牌就是在年輕人的幫忙下催生,不僅獲選為2015農村好物,更展現農村青銀合作的精神,讓青年與銀髮長者共好、共榮。

拿下金點設計獎的金碳稻。(圖片提供/大有社區)

大有社區從民國96年就開始參與培根課程,99年開始推動無毒的自然農法,在105年底成立社會企業「金碳有限公司」與社區發展協會分工,以生物炭相關產業、環境教育、體驗遊程等方式打開知名度,並且在106至107年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計畫加持下,踏上企業化經營之路,過去四年來更開始透過鄉公所回饋給弱勢團體。水保局李鎮洋局長表示,「我們期待透過社會企業概念,協助社區企業發展茁壯的同時,也回饋給社區維持運作,讓社區內的營利組織與非營利組織都能各司其職,共同幫助農村社區永續發展。」

谷底翻身,社區產業再現生機

同樣藉由農村再生計畫翻轉社區樣貌的還有高雄永安新港社區,這裡不但是石斑魚的故鄉,還有一片將雜草沙灘改造成吸引無數旅人造訪的鑽石沙灣。為了維護這條近3公里的海岸線,社區居民常常跟著高雄永安新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蘇國禎一起淨灘。

鑽石沙灣。(圖片提供/永安新港社區)

早在99年,永安新港社區就透過農村再生計畫展開社區改造,從改善周邊環境開始,進而帶動當地石斑魚養殖產業發展,除了每年舉辦的永安石斑魚節之外,也推出許多一日農漁夫輕旅行。

永安國中實習外師一日漁夫體驗活動。(圖片提供/永安新港社區)

外型黝黑的蘇國禎,曾獲得全國模範漁民,同時也是永安新港的石斑魚產銷班班長,產銷班不僅聯合取得產銷履歷認證,更以「蘇班長安心石斑」為品牌獲選農村好物,並在電商平台上賣出亮眼成績。但很多人不知道,105年竟因天災讓永安新港社區蒙受數十億農損災害,當時慘痛的經驗讓蘇國禎和產銷班班員一起思考如何對抗嚴峻的氣候變遷。

於是,他們開始使用「鑽石水」,與鄰近永安的中油液化天然氣廠合作,用氣化天然氣後維持在17-24度的恆溫海水養殖,讓石斑魚夏天有如在冷氣房般舒服,加上水質經過電解處理,不但不需使用抗生素、不用藥,更透過益生菌與酵素讓水質維持在最佳狀況,讓新港的石斑魚肉質特別鮮美,也成功以「新港鮮物」品牌打出知名度,並擺脫傳統銷售模式、進軍電商通路,成功谷底翻身,重新擦亮社區品牌。

讓石斑魚的故鄉谷底翻身,擦亮社區品牌。(圖片提供/水保局)

臺灣苦茶油復興,說土地與文化的故事

不是農二代,卻投入農業,茶籽堂創辦人趙文豪的從農過程有些曲折,一路上卻又充滿美好。一開始因家人長期使用苦茶粉洗滌碗筷,後來調製成苦茶籽洗潔液分送鄰居親友使用後頗受好評,才意外開啟他們的創業之路。

茶籽堂以苦茶籽清潔用品起家,從早期洗碗精、洗衣精一路研發到各式身體洗沐系列,最終回歸至100%臺灣籽食用苦茶油,現今產品遍及各大飯店與百貨通路。回顧最初創業時,其實市面上苦茶籽90%都仰賴進口,臺灣本身的苦茶籽產業早已凋零;直到食安風暴發生後,才真正讓趙文豪下定決心要找尋臺灣在地種植的苦茶籽。

尋找原物料的過程,挑戰重重,一棵苦茶樹需要種植5年才能收成,人工採收下每人一天最多採300顆,但一瓶純苦茶油卻需從1,200顆果實中萃取,根本沒人想要種植。一直到104年茶籽堂走訪全臺各地尋找種植苦茶樹的農園時,在一次前往花蓮的路上,偶然在朝陽社區當地信仰中心天后宮借廁所,意外發現當地竟然也有種植苦茶樹,也被當地的山海美景吸引,當時趙文豪懷著虔誠的心向廟裡求了一張詩籤:「花開花謝結子成,寬心且看月中桂」,就這樣牽起了茶籽堂與朝陽社區邁向再生之路。這幾年茶籽堂更陸續向嘉義阿里山和花蓮崙山的苦茶樹農收購苦茶籽,推動臺灣苦茶樹產業更加蓬勃紮根。

「我不是因為要做農村再生才來到朝陽社區,我是因為放下腳步,發現了這裡的美好才留下來,茶籽堂來自於臺灣這片土地,終將回歸臺灣這片土地,但願我們所到之地,讓一切美好發生。」如同趙文豪所言,這正是他以企業力量投入區域活化的初衷。

茶籽堂的進駐,為朝陽社區的活化帶來助力,不僅進行苦茶樹契作,還協助打造農產品小鋪,協助改建廢地,美化環境。未來,這裡還會有提供苦茶油料理的餐廳、莊園,提供更多的體驗吸引旅客駐足,還能讓更多年輕人才留在家鄉,讓朝陽社區更美好。

苦茶籽。(圖片提供/茶籽堂)

茶籽堂的籽弟兵計畫,號召青年一起投入。(圖片提供/茶籽堂)

朝陽辦公室開幕。(圖片提供/茶籽堂)

以農村再生實現一個永續的夢,透過企業經營模式持續推出農村好物,不僅支持了社區的永續,更為青年創造在家鄉打拼的機會,讓農業的競爭力與農村美好的人情物意,持續發光發熱。

欲了解更多訊息,請詳見農社企暨農村好物網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廣編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