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熟爛、栽培成本高 本土生鮮無花果規模成長不易

一般人很容易吃到無花果乾,但少有人知道國內有生鮮無花果生產。(圖片提供/大義有機合作農場)

無花果在《聖經》、《古蘭經》中被稱作「生命果」、「太陽果」,是人類歷史中最早被馴化栽培的果樹之一,近年在國內吹起一陣園藝栽培風潮;但由於成熟無花果易熟爛,採後處理、保存不易,栽培成本高,國內僅零星農場有規模化栽培,整體產業規模難成長。一般人容易接觸到「進口」的無花果乾,少有人知道國內有生鮮無花果生產。

無花果是桑科榕屬落葉小喬木,原產於中東、西亞及地中海沿岸地區,又有映日果、優曇鉢、底珍樹、蜜果等名稱;我們所食用的無花果並非果實,而是內含花朵、花蜜及種子的花托,具有豐富果糖、食物纖維、蛋白質、胺基酸,可鮮食,也可製成果乾、果醬等加工製品。文獻紀載,臺灣早在1915年日治時代即有引進種植,目前國內在屏東南州,臺南麻豆、佳里,雲林二崙、莿桐及彰化溪州、芳苑等地有零星農民種植,主要栽培品種則是由波姬紅變異的大果種。

無花果依品種特性可分為4大類,包括卡普利系、斯密爾那系、山貝卓系及普通系,因前3大類結果均須藉無花果蜂授粉,臺灣無此蜂,只適合種植全雌花、不必授粉的普通系品種;並且,因普通系無花果水分含量高,適合生鮮食用、不利乾燥加工,國內常見的無花果乾,其實大部分都是進口商品。

由於無花果採收後極易熟爛,常溫下頂多放3至5天,攝氏5度以下保存才能存放7至10天;因採後處理、儲運不易,行銷受限,產業規模也不易展開。

臺南農業改良場作物改良課長張錦興表示,無花果甜度可達17至20度,但植株上的無花果從變色到軟熟僅3、4天,變色初期與軟熟後甜度差異很大,因此早收雖有利保存,品質卻可能不佳,晚收就有熟爛的風險,對農民是一大考量;無花果喜好溫暖、乾燥的生長環境,臺灣潮濕的氣候極易使無花果罹患病蟲害,還需要以溫室栽培確保品質,投注成本高,因此不利農民從事。

「同樣做溫室栽培,農民種植小番茄、洋香瓜或有機葉菜,收成效益可能還比較好」,張錦興說,國產無花果價格不菲,實在是因為生產成本就是這麼高;無花果栽培要能商品化不容易,但其為桑科榕屬植物,栽培並不難,近來園藝栽培流行種無花果,可能誤使消費者以為隨便種就有結果的作物,市面上卻要賣這麼貴,殊不知農民要投下的成本有多高。

國內近年來興起園藝栽培無花果風潮。(圖片提供/蕭秀琴)

雲林二崙大義合作農場是國內無花果栽培規模最大的農場,農場共有2個產銷班、種植20公頃無花果。農場2公頃無花果採溫室有機栽培,產品供生鮮食用,除宅配給一般消費者,也供應臺北圓山飯店、日月潭涵碧樓、太魯閣晶英酒店及臺南老爺行旅等飯店使用,同時也外銷至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其他18公頃露天栽培無花果,則是供應製作無花果茶、果乾、酵素及果醋等加工產品使用。

大義農場販售生鮮無花果,果型大的上級品每台斤5粒裝可賣到1200元,6粒裝1000元,外銷商品便以這兩種規格為主。農場理事主席李政慶表示,今年氣溫偏高,一早田間就有37、38度,正午溫室裡甚至高達50多度,使得無花果還沒長到夠大,就在植株上軟熟了,非採不可,導致今年不僅沒有單盒5、6粒裝的上等規格,整體產量也比往年少。

大義合作農場是國內無花果栽培規模最大的農場。圖為理事主席李政慶。(圖片提供/大義有機合作農場)

【延伸閱讀】

觀果植物——盆栽無花果栽培 從果品到盆景,探索農產新經濟

【無毒農知識+】無花果怎授粉?揭開「神聖之果」與小蜂間的共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