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糧爆倉遭監察院糾正 農委會:逐步調節水稻合理種植面積

農委會去年公糧儲備已達96.8萬公噸,是安全存量的3倍。(圖片提供/農委會)

農委會近年來公糧收購價量持續攀升,導致去年公糧儲備已達96.8萬公噸,是安全存量的3倍,政府每年還要為此支出將近3億元的倉管費用,因農委會花費鉅額公帑卻未能健全稻作產業體質及產銷平衡,日前遭到監察院糾正。農委會表示,公糧儲備量大增主要是因國內稻米每年超產20萬噸所致,對於監院的糾正,農委會會虛心檢討改進,實務上可行的建議就會依照辦理。

因國內稻米產量供過於求,公糧收購負擔有明顯惡化趨勢,監察察委員尹祚芊、楊美鈴立案調查,4月8日監察院財政及經濟委員會通過調查報告,就相關缺失糾正農委會,促其檢討改善。

調查的兩位監委指出,農委會10餘年來總計投入超過1700億元公糧收購及稻作產業結構調整經費,108年度相關經費甚至已佔農發基金支出達86%,嚴重影響業務發展及平衡性,並衍生出公糧儲備量已達安全存量3倍,且每年還要花費近3億元倉管費用的問題,稻農和農委會可說是「窮到只剩下保價收購」,顯有嚴重違失。

農糧署副署長莊老達表示,《糧食管理法》明定國內稻米需有安全存量,故農糧署以公糧收購的方式確保糧食安全存量,97年全球糧食供應短缺、國際糧價飆升時,臺灣糧價始終保持穩定,就是儲備公糧發揮的作用;近來武漢肺炎疫情可能影響小麥進口,若屆時小麥無法進口,未來國內小麥1年約100萬噸的需求可能就要以儲備公糧來填補,農糧署尊重監察院的糾正,但收購公糧有其必要性。

對於監察院指稱公糧收購遇到選舉年,收購價量便有非專業之政治考量,莊老達則說,收購價量每次的調整有其背景環境因素,去年選舉年收購價沒變,僅增加1成收購量,主要是因去年稻熱病疫情嚴重,怕農民收益減損,故提高收購量,他不清楚監委所謂政治考量為何。

莊老達也指出,目前國內公糧儲備之所以會暴增達安全存量3倍,主因是目前國內稻米每年仍超產20萬噸,故農糧署透過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以提供獎勵金方式,鼓勵農友轉作其他作物或是水資源競用區不種水稻,來調節國內水稻合理的種植面積。

針對監委批評部分公糧倉庫管理不佳,有的倉庫中還留有104年的陳米未去化,莊老達也說,農糧署公糧管理有推陳機制,目前倉庫中存放最舊的稻米是106年分,不清楚監委所謂104年陳米從何而來;農糧署對公糧倉庫亦有例行性稽查,若連續稽查到管理缺失,就會扣發管理單位的保管費。

此外,監委調查也指出,部分市售包裝米米袋標示商品名稱影射著名產區,產地標示卻僅標示「臺灣」,遊走於法規邊緣,要求農委會謀求對策。對此,莊老達說,目前國際通用的產地標示都是以標示國家為主,不會標示到更小的產區,若是特定稻米產區的產地標章,則須回到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主管的相關地理標示管理規範,兩者不宜混淆;但他也說,消費者若想知道稻米詳細的產區,可以認明購買具產銷履歷的稻米,產區資訊就會相當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