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換一周好蛋!無抗養殖15年「不將就的堅持」

中華無抗養殖聯盟協會理事長黃建忠15年前著手研究無抗養殖技術。(照片來源/農傳媒)

【廣編企劃】

文/吳徐帆

英國去年針對全球73個國家、711條河川進行大規模調查,結果多達6成5的河川被驗出抗生素,更有111處濃度超標,又以亞洲、非洲最嚴重;環境中的抗生素濃度過高,將加速細菌產生抗藥性,當人類受到這些細菌感染,原本有效的抗生素可能失靈,衝擊人類生命安全。「全世界抗生素總量逾半用於亞洲」,中華無抗養殖聯盟協會理事長黃建忠表示,許多臺灣養殖業者為了求快、求利而採用「預防性投藥」以避免禽畜染病,而排泄物就成了河川抗生素污染的一大來源。

由於外祖父是中醫師,學生物科技出身的黃建忠,早在2005年就投入無抗養殖,意指養殖過程中完全不用抗生素及藥物,即使有疾病發生,也只採取自然淘汰的方式。另一方面,他也著手以生物科技結合中草藥飼養方式改善養殖業體質,除了不斷修正中草藥配方,更研究生物製劑治療雞隻的呼吸道、腸胃疾病。生物製劑指的是以生物科學技術研發的藥物,主要用來抑制發炎,黃建忠說,初步測試反應很好,以前養雞場若爆發呼吸道疾病可能死一半,加入生物製劑後可顯著降低死亡雞隻數量,且康復速度很快。

藥要用在刀口上 歐盟將禁預防性施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好東西,藥要用在刀口上」,長庚大學助理教授、首席獸醫師張中明表示,臺灣畜牧業目前所用的抗生素都合乎標準,沒有問題,現在應做的是減少抗生素使用,避免環境污染。他說,過去畜牧業獸醫為了避免動物生病,常會先給予抗生素,但歐盟已規定未來將嚴格限制畜牧業預防性施用抗生素。

張中明解釋,在「One Health」一個健康的概念下,動物醫學、人類醫學、公共衛生其實環環相扣,過度施用抗生素可能造成細菌演化,若能夠合理使用抗生素,則能減少環境中具有抗藥性的菌株數量。他建議,臺灣應循序漸進朝此目標努力,但因地小人稠、養殖密度高,必須做好配套措施,並思考如何降低農民對抗生素的依賴。

超級細菌急遽增長 推廣無抗養殖腳步要加快

事實上,聯合國去年就曾示警,具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近年急遽增長,全球公共衛生已達緊急狀態,推估2050年將有一千萬人因此喪命。黃建忠憂心指出,很多疾病沒藥醫是因抗生素失去效用,這是大自然反撲的警訊,也是人類危機,推廣無抗養殖刻不容緩。

臺灣無抗養殖風氣還不盛行,黃建忠作為領頭者,15年來殫精竭慮、步步艱辛,終於在去年10月成立中華無抗養殖聯盟協會,加強推廣無污染農業及友善環境。很多人問他為何要走這麼難走的路,他笑說「或許是一個情懷」,期許用「不將就的堅持」做好事。

「我常用一個字解釋無抗養殖,那就是『食』」,黃建忠說,食是人跟良的組合,「不是好人種不出好東西,人吃了好東西才會健康」。

而這一路走來,最令他苦惱的就是如何在商業利益與環境保護間取得平衡,尤其消費者需要時間接受新理念,但他相信,產品差異度是最大保證,只要消費者認同,就能轉化為持續性的購買行為。

不用豪華設備 30、40年老雞舍也能無抗養殖

雖然中華無抗養殖聯盟協會已經起步,但要擴大推廣仍有賴官方支持,黃建忠表示,農民最在意的其實還是成本問題,政府若能比照肥料費補助方法,將無抗養殖配方也納入補助,一定能提高農民參與無抗養殖的意願。

令人訝異的是,無抗養殖成本比慣行養殖稍高,卻可能更適合小農。

黃建忠指出,有些大廠砸重金蓋「六星級雞舍」,飼養效果卻不一定較好,而無抗養殖本身不需要高級機器或豪華設備,僅靠改變飼料配方就能增強雞隻抵抗力,連30、40年的老雞舍都能把雞養得漂漂亮亮,「這才是技術,這才是真正幫助小農」。

黃建忠回想,兩年前曾有法國人員「全副武裝」參觀臺灣無抗養殖場,起先看到臺灣人沒穿防護衣、牧場設備又普通,搖搖頭認為太落後。參觀了整個牧場後卻豎起大拇指稱讚,因為完全無汙染、臭味,雞隻跟雞蛋的品質又好,令他們大感意外。

出了名難養的烏骨雞 每批育成率皆破9成

連法國人都驚嘆的無抗養殖究竟怎麼辦到?已運行多年並具備成熟技術的興聯牧場負責人劉學銀說,除了養殖全程不使用抗生素以外,純素飼料還要添加20多種中草藥複方,小雞出生第1天至第10天採自然淘汰,不刻意治療體質較差的雞跟病雞,第10天至第14天確保餵食足夠草本植物調製的配方,讓雞隻身體器官發育健全、腸道絨毛增長,體質顧好接下來生長就會很順利。

烏骨雞是出了名的難養,但興聯牧場烏骨雞的10周育成率「沒有一批低於9成」,甚至可到9成4,至今已飼養超過10萬隻。劉學銀說,靠的就是無抗養殖技術,透過飲食調理健康,連16歲學生都能養烏骨雞。

宮保王食品公司執行副總高嘉鴻,推動無抗養殖餐點入校園。(照片來源/高嘉鴻)

推動產銷履歷下一步 營養午餐採用無抗養殖雞蛋

供應臺北市多家中小學營養午餐的宮保王食品公司,3年多前推動產銷履歷進校園,近期更將觸角延伸至無抗養殖食品,主要開發蛋料理。執行副總高嘉鴻笑說,第一次看到無抗養殖的蛋,發現「像小時候阿嬤養的雞蛋一樣」,蛋殼不那麼光滑、色澤也不一致,跟市面量產蛋差異頗大,「感覺卻更加真實」。

高嘉鴻指出,若未特別向學童或校方說明,無抗養殖雞蛋跟一般雞蛋吃下肚時,其實難以感覺有何不同,但廚師料理時卻很「有感」,因為蛋殼敲起來較硬、蛋黃色澤也較淡,口感好又新鮮。未來將在餐桶貼上無抗養殖文宣,讓用餐學童知道這些蛋的特別與可貴之處,也考慮增加更多無抗養殖餐點。

中華無抗養殖聯盟協會才成立半年,已吸引將近40名會員,除了養殖場業者,還有通路商、供應商跟生物科技業者。黃建忠自謙這是一支「雜牌軍」,成員來自各領域,碰撞出許多火花。他說,協會最大目標是具體改善人類生活環境,未來希望能讓政府更加正視無抗養殖議題,除此之外,消費者也能加入協會,藉此獲取更多正確且實用的資訊,明白「一杯咖啡的錢,可以換來一個禮拜的好蛋」。

【廣編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