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彎風土】秋日的鳳山溪流域

文、攝影/毛奇

文化向來傍河而聚、沿溪而開,溪流正是一地風土的隱性脈絡,作者將沿著這些地景上的線 索,實際深入上中下 游,記錄該地的物產、 技藝和職人。

毛奇

作家,以家常料理為文章,報刊專欄 「深夜女子公寓料理的習作」連載二年餘,不是正在田野,就是在人群中尋找食物的滋味。

開始秋高氣爽的時候,9 月底到 10 月多,總會特別思念新竹一帶的天光。

新竹冬天的風很強悍,宛如固體重拳,能夠吹得機車騎士橫向位移。冬日的光復路上,上學的大學生和上班進園 區的工程師,都用肉搏之姿在風與雨的縫隙裡匍匐前進。如此九降風的威力來自於新竹獨特的地理條件:新竹海岸是臺灣海峽最狹窄處,新竹形狀又如隘口, 三面環山,離海又不遠,因此風灌入新竹後迴響暴衝,成為新竹著名特色。新竹的夏天也很炙熱,熱帶氣流雨勢滂沱的時候下得一點都不心軟。因此剛到新竹生活的外來客,很難習慣這樣的天氣。不過,也因為這樣的氣候條件,在短暫的秋日時光裡,天高而藍,氣清而遠,二作稻未收割,風拂即起綠色海浪,顯得時日珍貴。

這種時候要走省道 118,從新竹科學園區而出,去新埔,去關西,去鳳山溪水域的鄉鎮。有別於灌溉新竹市及科 學園區的頭前溪,發揚於尖石鄉的鳳山 溪,其中游涵養的範圍基本上就是新竹的產業史:關西的茶葉、仙草,新埔的柿子、柿餅,下游是近年來積極發展的竹北,最後則跟頭前溪匯流入海。這一路出城鄉道,陽光燦燦而綠意盎然,是十分舒服的。原本新竹發跡就是來自於淺山地帶的樟腦、茶葉貿易,如今樟腦業不復存,徒留舊地名如燒炭窩、樟腦寮坑、蔗廓等讓人遐思,茶葉倒是在關西鎮上尚保有臺灣紅茶博物館一間,見證紅茶外銷的歷史。關西的臺灣紅茶成立於 1937 年,前身是關西羅家人集資的「臺灣紅茶株式會社」,茶葉銷往歐美大陸,極盛時一年有百萬磅之 譜,是臺灣彼時頂尖的物產貿易公司。那時關西的茶葉,先是送往桃園復興鄉角板山集合,接著船運 往大稻埕的洋行加工出口,正是這個茶葉產業,串起了 20 世紀初期北臺灣的商業往來網絡。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7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