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物語】部落美食的文化力──烏尼囊多元文化工作坊

工寮

工寮集合了部落文化與族人的智慧結晶。

文、攝影/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 沈婷茹

來到臺東縣延平鄉永康部落,清幽的半山腰上有一棟竹子蓋成的房屋,門前地上晒著樹根,牆上掛著小米、漂亮的布農族服飾及飾品,這是「烏尼囊多元文化工作坊」,跨過一條馬路就是鹿野了。

王美華(Niung)和先生胡明智(Havudaz)笑臉迎人,進屋第一件事就是招呼我們吃竹筒飯。王美華的兒子努男(Nunan)也從外頭開會回來,我們圍坐在沏茶矮桌,摘下竹筒飯外用山棕製的繩子,將竹筒對半剖開。

細細的一根竹筒飯,有什麼特別?竹筒飯不僅是美食,更蘊含布農族看待環境與飲食的方式。竹筒要挑選竹齡一至兩年的桂竹,這樣的竹子粗細程度剛好。 內餡包含紫色地瓜、樹豆、大糯米、小糯米、白色玉米,這些料塞進竹筒後,把竹筒直立的放進鍋子裡水煮,就完成好吃的竹筒飯囉!

努男的竹筒飯 在澳門也吃得到

在澳門大三巴牌坊附近的老街上,有一間選品店「好好市集」,專賣臺灣好物。 店主陳永武到臺灣來找尋特色商品時,也到烏尼囊多元文化工作坊嘗了竹筒飯,食材來自部落,飯裡甚至沒有肉,吃起來卻如此可口。陳永武決定在澳門販售「努男的竹筒飯」,他說:「這代表一個努力的澳門男子,到臺灣發現好吃的竹筒飯,而老闆也叫『努男』。」

王美華分享:「我們在臺東慢食節擺攤時,連小朋友都非常喜歡,吃完一筒再一筒。」除了內餡用料多元,拼湊出扎實又彈牙的口感之外,竹筒飯美味的祕密竟然藏在竹子裡面。竹子內有層薄膜,薄膜能包住米飯,也有消除脹氣的作用;在烹煮之際,隨著溫度升高,竹子的香氣四溢,為米飯增添風味。

居高臨下眺望延平、鹿野景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