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農業演進日新月異,除了簡易型的溫網室栽培,還有更高端的結合科技創新與智慧產業,發展自動化系統。放眼國外,有哪些國家發展設施農業的經驗值得臺灣學習?
綜觀幾個設施農業發達的國家,荷蘭和以色列原本天然環境惡劣,卻能靠設施農業並善用高科技翻轉劣勢,成為農產品輸出大國。在亞洲,同樣位於溫帶的韓國與日本氣候條件相似,農產品種類具有高度競爭性,但韓國積極發展設施農業生產彩色甜椒,可終年生產、穩定供應,反而出口日本並擁有高市占率。
長期關注設施農業發展的嘉義縣政府農業處處長林良懋認為,國外發展設施農業和科技農業都具有資本和技術密集等特性,臺灣學習時,不應只學國外農業設施的外觀與技術,更要學習產業運作的精髓,持續交流合作,才能學習真正的know- how,符合不同市場需求。
荷蘭用金融扶持設施農業 結合汽電共生系統善用能源
如果說全球最不適合發展農業的國家, 荷蘭應該排得上前幾名,其緯度高於日本的北海道,天氣寒冷、日照不足、陰雨綿綿,甚至國土大部分面積低於海平面以下,容易淹水。
如此不適合發展農業的國家,卻成為全球第1大花卉出口國,蔬果也名列全球5大出口國之一。荷蘭是怎麼辦到的?
林良懋指出,荷蘭的鹽鹼地比臺灣還多, 有些甚至低於海平面,透過填海造陸,先把土地開溝、洗滌、埋排水管,以此逆轉濱海耕作困難地成主要農業發展區,更逐步發展設施農業。
其中,發展設施農業與資本密集有關,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堪稱農業與金融體系合作的代表。林良懋說,荷蘭的農業發展與農業投資銀行密不可分,因為有金融扶持,農民貸款可借到 7 成,良好信譽的農民甚至可再融資營運資金,雖然利率高,但重點是借得到錢,使得近 5 年大量自動化設施和設備蓬勃發展,降低依賴勞動力。
荷蘭農業強大的另一個原因與能源利用有關。林良懋說,因荷蘭鄰近北海油田, 有歐洲便宜又乾淨的天然氣,荷蘭將農業生產結合能源,發展「汽電共生(熱電聯產)」系統。白天農場利用天然氣發電,把電賣到智慧電網,供給工業和民生使用, 農場變成社區的發電廠,燃燒產生的熱再儲存起來,晚上用於加溫。
「農業生產營運費用裡,能源占很大一部分,農民也會想辦法讓家族農場由小而大整併,不靠補貼變得有競爭力,透過產業整合變得強大。」林良懋補充,荷蘭將農業視為重要經濟的一環,而不是當成弱勢扶持,「有融資幫助經濟發展,又有社會保險的保護傘,怪不得強大。」
至於日照短、光度不夠,臺大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教授方煒提到,荷蘭很早就已在溫室內使用人工光源補足光度,現今北歐國家也使用得相當頻繁。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7年0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