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沙龍】生態八點檔:黑猩猩奧斯卡

文/ 王誠之 圖片提供/ 社團法人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

好看的生態紀錄片一定能說好故事,而有一類的作品則專門以說故事見長。由DisneyNature所發行的《黑猩猩奧斯卡》就是這樣的紀錄片,不刻意強調豐富的知識,但是在每一個精彩的情節中,都蘊含了大量的科學研究成果。觀眾輕輕鬆鬆地看完這部影片之後,對於黑猩猩(Pan troglodytes)的族群生態,一定會有清楚的認識。

迪士尼涉足生態紀錄片,始自1948年

談到生態紀錄片,大多數想到是BBC、國家地理頻道或是Discovery,講到迪士尼,則先會聯想到米老鼠、唐老鴨等卡通人物。但早在1948年,迪士尼就推出了「真實世界歷險記」(True-Life Adventures)系列紀錄片。第一部作品《海豹島》(Seal Island),片長27分鐘,講述阿拉斯加的生態,專門在戲院中放映,就一舉成功地奪下1949年奧斯卡最佳短片獎( Best Short Subject )。根據資料顯示,本片共計拍攝了10萬呎的底片,成本是10萬美元,推算成2016年的幣值大約是101萬美元,大約超過台幣三千萬元。

不同於其他播放生態紀錄片的電視頻道,迪士尼的生態影片都在電影院裡放映,講求的適於闔家觀賞、老少咸宜。2008年,DisneyNature在華特迪士尼影業集團(The Walt Disney Studios)獨立成為一個單位,專門進行生態影片的拍攝,作品在Wildscreen影展上頻頻獲獎,也就成為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的固定班底了,例如:《紅色羽翼:火鶴之謎》(Crimson Wing, Mystery of the Flamingos)獲得了2010年的最佳音樂獎、《非洲大貓》(African Cats)獲得2012年最佳劇院放映獎。

在電影院放映與電視播出有什麼不同嗎?

首先在場面上就要大人一等,而且講求聲光效果,要比一般家用電視的要求更高。其次則是劇情必須針對家庭觀眾的屬性,採取溫馨的訴求,適合親子共同收看,而影片長度則比電視影集的一小時為長,略為比一般的劇情片短一點,也是為了兒童觀眾而設想。

《黑猩猩奧斯卡》劇照。

黑猩猩生態習性,躍上大螢幕

獲得2014年Wildscreen影展最佳劇院放映獎的《黑猩猩奧斯卡》(Chimpanzee),於2012年4月20日,依照慣例在世界地球日前上映,片長75分鐘。本片在西非象牙海岸的塔伊國家公園(Taï National Park)拍攝,劇情跟台灣電視的八點檔一樣是部「家庭倫理悲喜劇」,主角奧斯卡自幼跟著母親在黑猩猩群中生活,卻因為其他黑猩猩群的攻擊下受傷,並且很可能命喪於花豹爪下,奧斯卡因此變成了流離的孤兒。就像每個人類的家庭都有自己的後代需要扶養,每一個產下幼兒的母黑猩猩都只有能力照顧自己的孩子,於是奧斯卡在失恃之後也嘗盡的世間冷暖、無依無靠。照常理牠應該是沒有生存下來的機會,不過劇情發展就是非常地迪士尼,最後以喜劇收場、皆大歡喜,奧斯卡就這樣幸福快樂地活下去了。

雖說本片有如八點檔一般充滿了戲劇性的喜怒哀樂,但是內容卻是充滿了黑猩猩的行為以及族群生態,例如使用工具取得食物,甚至於獵殺其他靈長類當作食物(黑猩猩可不是「吃素」的喔!),在高潮迭起之中也傳遞了豐富的生物生態知識,在寓教於樂的過程中,不論老少成幼的觀眾對於這些人類最親近的親戚,增加了許多的瞭解與認識。尤其因為型態、相貌、行為跟人類實在太接近了,觀眾看了一定有更強烈的感受,對於黑猩猩、靈長類以及非洲甚至全球動物所面臨的威脅,都會感同身受,也就更能夠體會自然保育的重要與必要了,這就是DisneyNature獨到之處,而非其他生態紀錄片可以相比。

自然環境下拍攝,真「猩」真事演出

《黑猩猩奧斯卡》雖然像是劇情片一樣充滿情節曲折,但所有的畫面都是實際在自然棲息環境下拍攝而成,不同的在於編劇將拍攝片段重新組合,自然而然地表現出自然世界下的戲劇性,而且也是真「猩」真事的演出,完全符合紀錄片非虛構(non-fiction)的原則,只是把故事講得特別動聽,因此得以獲得最佳劇院放映獎絕對當之無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製作團隊,是由BBC《地球脈動》的監製(Executive Producer)艾雷斯泰·法瑟吉爾(Alastair Fothergill)製作導演,他是動物學者出身,並於1983年加入BBC自然史部門(Natural History Unit),與大衛‧艾登堡爵士情同師徒,2012年Fothergill得到Wildscreen影展的傑出貢獻獎(OutstandingAchievement Award)時,艾登堡爵士還特別從外景拍攝地點返回英國,前往典禮現場親自頒贈,深厚的情誼溢於言表。他在離開BBC之後,成立了新公司Silverback Films,就是以又名「銀背猩猩」的山地大猩猩為名,以《黑猩猩奧斯卡》一片得到Wildscreen的肯定,那就是佳話之中的佳話了。

影片介紹及放映訊息:《黑猩猩奧斯卡

 

關於野望沙龍

取名自「沙龍」(salon)漫談之意,不只講野望影展的影片內容,也談從生態紀錄片衍生的各種人、事、物。

第六屆野望影展海報。

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

自2011年起,由社團法人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與英國Wildscreen影展合作,獨力策展,每年引進Wildscreen影展的入圍及得獎生態影片,進行非營利的公益播映,藉以提高台灣社會對於自然保育公眾認知。

英國Wildscreen影展

1982年創立,每兩年於英國的Bristol舉辦的競賽型影展,參加國家約在45至50國之間,包含台灣,參賽影片則約自600部至1000部。共有20個獎項,各有3部影片入圍,最高榮譽為金貓熊獎(Golden Panda Award),目前為全球相關影展中競爭最激烈、也代表最高榮譽,素有「綠色奧斯卡」(Green Oscar)之稱。參賽者必須同意主辦單位將影片運用於推廣自然保育的推廣,野望影展即依此規定,每年由入圍及得獎影片中引進20部作品,由Wildscreen授權在台灣進行不收費的公益放映,為期一年。

野望影展公益勸募:野望影展每年所需經費約300萬元,未接受政府補助,收入來源主要為授權費、小額企業贊助及公益勸募,每一位朋友認同野望的捐款,不僅作為野望影展得以持續策展的經費,更是推廣台灣環境教育的莫大動力。我們更希望藉由公民社會的力量,不假手政府與企業,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

第六屆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勸募活動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1051360605號,期間為105年6月1至106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