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崙你好嗎?花蓮林管處出書串起三大林場歷史

文/ 趙敏 圖片提供/ 花蓮林區管理處

工作人員搭乘近乎垂直的三道流籠索道上山,運材車在海拔2,000公尺的深山蜿蜒,行經鐵道吱嘎作響,一根根木材被運下山,也運出臺灣林業的生命軌跡。

曾為臺灣換取外匯收入的重要林業工作站──哈崙,停伐後已封存近30年,如今,透過農委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與研究團隊費時2年調查,去年出版書籍《1922無盡藏的大發現──哈崙百年林業史》,以及相關影像集、紀錄片,讓哈崙的原貌得以重新問世。

伐木一甲子,哈崙為早期臺灣換取外匯收入

林業資源支撐早期臺灣的經濟命脈,為國家換取外匯收入,然而,多數人只聽過太平山、阿里山和八仙山三大林場,東部的林場卻鮮少人知。

臺灣的林業資源在日治時期由日人揭開神秘面紗,從1915年陸續調查,深入東部的時間較晚。1918年,民間公司東臺灣木材合資會社從林田山事業區開始伐木,隔年增資改成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後因渴求更多木材,逐漸將重心轉移到木瓜山事業區。

木瓜山林場鳥瞰圖。

日人在1922年進入木瓜山事業區,完成木瓜山頂到ハロン(Haron)山頂的調查,他們發現,當地高大的扁柏茂密遮天,林下伸手難見五指,當時的《臺灣日日新報》形容此區「白晝猶見黑暗」。

調查中提到的太魯閣語彙Haron,音似哈崙,意指「帶有油脂而易燃的木材」,當地的紅檜、扁柏確實具有此特性。因木瓜山林木資源豐沛,1934年由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正式開啟長達53年的伐木事業,吸引不少當地原住民、日本人和中國大陸福建人前來淘金。

然而,在那個「以農林業扶植工業」的年代,雖然伐木為國家振興經濟,卻連帶造成日後林木資源匱乏。尤其戰爭時期對枕木和軍需用材需求量大,外銷木材能換取外匯,當時省政府林產管理局(林務局前身)鼓勵「多伐木,多造林,多繳庫」,林業人員為了達到目標,毫無節制地砍伐森林。

珍貴的林業資源逐年流失,1975年,行政院頒布「臺灣林業經營三原則」,第一原則便開宗明義指出,不以開發森林為主,應以國土保安的長遠利益,以多目標方式經營森林,伐木作業才漸趨緩和。

不過,因伐木量已大不如前,哈崙的伐木、集材聲在1987年戛然而止,直營伐木時期結束,全員遷下山,停伐至今30年已少有人跡。

串起花蓮三大林場歷史,供後人省思和學習

過往哈崙工作站為花蓮的林業經營寫下精彩的一頁,可惜就連當地居民都很少聽聞其名。

負責這次計畫的幕後推手是農委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處長吳坤銘拿出一疊寫滿字的筆記,深怕訪談中有任何疏漏,錯失介紹哈崙精彩之處的良機。

吳坤銘2013年從羅東林管處來花蓮林管處報到,發現雖然花蓮林管處做過林田山的調查,但是整體林業史料並不完備,希望建立完整的花蓮三大林場,即林田山、哈崙和嵐山的歷史,從2008年到2018年展開長達10年的計畫,讓後人認識伐木時期到保育造林的政策轉變。

另外,花蓮林管處與哈崙也有血緣關係,因哈崙是由木瓜山林場、太魯閣林場和花蓮山林管理所轄下各單位合併改組而成,木瓜山林場的歷史可說是花蓮林管處的一部分,所以花蓮林管處肩負蒐集史料的使命。

為了讓史料蒐集更臻完善,這次計畫橫跨研究、影像與典藏出版。花蓮林管處在2014年委託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王鴻濬研究哈崙林業史,2015年又委託道綺全球傳播有限公司拍攝紀錄片,最終出版《1922無盡藏的大發現──哈崙百年林業史》、《無盡藏──哈崙百年林業影像集》兩本書,以及一部紀錄片《無盡藏。哈崙時代》,共動員106人、12個單位參與。

考察團隊深入哈崙,高山不僅溫度低,還下了連夜的雨,以前一天就可到達,卻因天候不佳和荒煙漫草,最終花了20天才抵達。

考察過程顛簸,回響令團隊甘之如飴

歷史調查就像與時間賽跑,面臨耆老凋零,有迫切記錄的必要,然而,過程卻不盡然順遂。農委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育樂課課長紀有亭舉例,耆老年事已高,口述較難有系統地呈現,因此,王鴻濬必須到許多單位挖掘資料,補齊散失的部分,「縣府的檔案庫沒有空調,王老師每次一待就超過8小時,嚴謹考究的精神令人敬佩。」

另外,為求現場考證,考察團隊3趟上山,希望帶回現場影像與文件。考察團隊36人進入哈崙,高山不僅溫度低,還下了連夜的雨,以前一天就可到達,卻因天候不佳和荒煙漫草,最終花了20天才抵達。

吳坤銘形容,當地地勢險峻,考察團隊就像武俠小說裡的人物般飛簷走壁、忍受風吹雨淋和餐風露宿,甚至有高山協作員(背工)不慎跌落山谷,小腿骨折,過程顛簸曲折。

有豐富登山經驗的紀有亭3趟考察都有陪同,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當地橋梁年久失修,有些已鏽蝕或斷裂,難以通行,還得涉水18道溪床,歷經千辛萬苦才能抵達哈崙工作站。

紀有亭提到,現場人事已非,但景物依舊,紅檜、扁柏長得非常茂盛,不遠處還聽得見臺灣黑熊的叫聲,他告訴團隊就此打住,不要再過去了,就讓森林回歸原有的寧靜。所幸,辛苦的考察終於獲得廣大回響,成為少數政府出版品上架一般通路的例子,而且在網路書店上架第一週,就登上科普類第一名,令團隊感到欣慰。

新書在花蓮、新竹、嘉義等地舉辦巡迴分享會,參與人數出乎意料踴躍。農委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育樂課技士陳美彤說,除了有當時工作站的人員或家屬參與,也有新竹的居民表示,新竹有竹東林場,未來也想研究當地的林業史。

農委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育樂課技士陳美彤(左)、育樂課課長紀有亭(中)和處長吳坤銘(右),希望透過出版品與紀錄片,串聯花蓮三大林場的歷史。(攝影/趙敏)

調查哈崙的成果也在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辦老照片展覽,喚起許多人的回憶。例如有阿伯看著某張總機小姐的照片,笑著說相中人是她太太,等一下要載她來看,也有當時因工安意外失事的工作人員家眷前來,見證父親高山生活的苦悶與歡笑。

池南轉運站轉型自然教育中心,象徵人與自然達到平衡

隨著森林經營思維與林業政策改變,臺灣從早期伐木,逐漸變成以環境保育、造林為主。原隸屬於哈崙工作站的池南轉運站也在1981年轉型為池南森林遊樂區,並在2008年提升成自然教育中心,2012年通過環保署環境教育場所認證,是推廣保育和環教的重要場域。現場仍保留當時用來載運豬、雞和20多人的客車,也可見學生認真聽導覽做筆記。

今年哈崙停伐期屆滿30年,在國際禁伐天然林成趨勢,且林務局推廣木材來源合法、永續經營的政策下,重見天日更彰顯其時代意義。吳坤銘說,從早期伐木到池南轉運站轉為自然教育中心,象徵人與自然取得平衡的狀態。

「人都有生老病死,樹木也一樣,」吳坤銘說,目前林務局輔導各地區成立林業合作社,朝國際森林管理委員會(FSC)的規範永續經營林業,透過適當疏伐和造林撫育,以提升國產木材利用率,希望國人能認識哈崙的歷史,並加以回憶和省思。

吳坤銘也透露,花蓮林管處目前已完成「林田山史話」和「哈崙百年林業史」,也比照調查哈崙的方式,正著手研究「嵐山林業歷史溯源案」,即太魯閣林場的前世今生,希望2年後能順利完成,藉由10年計畫完整梳理花蓮林業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