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農八部】父業子承 始於身教與放手的藝術

文/ 徐于婷 攝影/ 黃世澤

農田是餵養務農一家子與維繫感情的基礎,藉農田承先啟後代代相傳,這是多數農家最重要的使命。嘉義太保的楊萬福與兒子楊景翔,兩代一起種植甜瓜,雖因世代差異而難免有摩擦,但「高品質」是其一致的目標,父子間密切地溝通並適度地退讓,終能孕育出兼具傳承與創新意義的豐美果實。
任嘉義縣太保市蔬菜產銷班第26班班長──楊萬福,回想1980年代同樣為了傳承農務,返鄉隨父親在田裡打拼,掌權的上一代在當時思想封閉的社會,加上缺乏資源與資金下,讓楊萬福滿腹理想都因時空背景的壓力,20多年來窒礙難行,父親不僅嚴厲管控農業資材與金流,更堅持自我保守的經驗與做法,搖頭陳述的字字句句中,都可感受到楊班長多年來有志難伸的感慨與辛酸。

直到2012年,楊萬福以過半百之身獲得冠軍甜瓜,名號才打響一片天,故他以自身經歷為戒,奉勸同輩:「學會放手!」勿耽誤到年輕人發揮所長的機會。雖然私心希望兒子楊景翔可以當個坐辦公室、吹冷氣的上班族,但楊景翔用實力展現決心與毅力,這兩年在楊萬福的指導下,2014年亦榮獲甜瓜冠軍,這對冠軍甜瓜父子承載著兩個農業世代的記憶,正好借鑑說明臺灣農業傳承的處境與態度。

科技設備為品質加分,高品質帶動高產量

「適時放手,讓下一代有機會突破自我。」是楊萬福不斷強調的重點,坦承自己很固執,品質是絕不退讓的防線,叮嚀兒子做任何農業操作都是成本,必須戰戰兢兢,農場實戰七分天註定、三分靠努力,要向大自然學習。

兩代因世代環境背景的差異,難免作法有摩擦,楊萬福會適時調整生產空間讓楊景翔做小部分試驗,大部分保留原本作法,兩相比較成果看哪種方式成效較好,再切磋討論,作為下次修正改進的基石。楊萬福給兒子楊景翔最關鍵的準則:品質就是一切!種得好吃不怕賣不出去;種得不好吃再怎麼行銷都只是一次性消費,堅持自家出產的品質絕對高標準,用好品質拉升產量回饋消費者,才是長久之計。

近年來天氣難以掌握,為了提高生產品質,楊氏父子很早就接受謝俊宏師傅的建議搭建挑高捲揚溫室,是當時最新穎的溫室設備。他們剛開始很擔心:「蓋這麼高颱風來會不會有危險?」、「當然相對有,但5年後大家都會蓋這麼高!」現在只要講到溫室,父子倆都滿心感謝師傅有遠見。溫室不止挑高,還增設內、外遮蔭、通風的側窗及捲簾、大台循環風扇及滴灌設備等一應俱全。

雖然光是內遮蔭就比一般溫室多花上百萬成本,但可讓室內溫度降低5度,延長番茄採收期至隔年6月,下重本不但讓作物生長得好,也給工人最佳的溫室工作環境,更貼心地配給工人每人1支電風扇,使工作更舒適,間接延長在溫室的工時。

楊家的福嘉農場,總面積約1.6公頃,僅取1公頃分6棟溫室生產,溫室深度115公尺,兩棟溫室之間留了一棟溫室的空地面積,為通風、果實採光好及方便運輸等用途,看似浪費許多生產獲利的空間,但著實提升運輸的便利性與機動性,長期計算是省下許多人事成本並增加效率,在楊家父子身上充分展現「有捨才有得」的務農哲學,穩紮穩打、看得長遠才是王道。

提高農產品質首重土壤肥培管理

73年次的第三代農人楊景翔,國小5年級開始不是上學就是下田,跟著父親邊做邊學,潛移默化中習慣也喜歡農家生活的高度自由,依著志趣一路讀到嘉義大學農藝系畢業。返鄉後思考自身農二代的優勢,有別於父親年代是盲目摸索的經驗累積,自己可傳承父親30多年來的經驗,加上學校的理論基礎,成為楊景翔挑戰新農業的最大根基。

面對農產品,楊萬福照三餐外加消夜守在農場觀察植株的生長與變化,悉心呵護更甚於對兒子的照顧。過去靠的是用每次成果回推操作正確與否,依經驗來猜測,現在兒子帶進實驗分析方法,每區農田種植之前,先取土壤送到農業改良場檢驗,為土地做健康檢查,了解土壤狀況再依作物需要的營養進行有機質或微量元素的補充,將肥培管理制度化。

每年每季管理方式皆會依不同的作物生長期及氣候變化進行微調整,精算肥培可精準提供作物營養,找到每塊土地最適宜的肥培管理,每次都是新挑戰。而考量肥料會直接影響農產安全,選以台糖蔗渣為主,加上薏仁殼及蟹殼粉等上課所學的有機資材,依父親的經驗調配資材比例製成堆肥,以少量多餐為施肥原則,父子倆整合雙方的經驗,成為對方田間管理最佳的夥伴。

2011年接受臺南農業改良場的健康管理栽培輔導,從健康種苗、栽培技術、設施及肥培管理等各面向一一記錄,建立整套標準作業流程,以鞏固穩定農產品質。並在農場辦理示範觀摩會,慢慢打響「福嘉農場」的知名度,大家來觀摩看到示範農場的優點,回去便會加強務農的意願或調整耕種方式,對農業整體而言是正面的效益。

夏種美濃瓜、冬種小果番茄是福嘉農場的農產主力。由於近幾年許多農民種植溫室小番茄與美濃瓜的技術純熟,整體產量成長快速,市場價格受到影響。楊萬福父子幾年前便決定,秋冬除了10月到隔年6月採收小番茄外,選擇技術性高的哈密瓜試驗生產,雖其技術門檻高不易管理,但具有產量高可一次性採收、省工等優勢,目前夏季甜度可達15度以上,但差在可食用的果肉比例還不到品質標準。

楊萬福透露肥料的調配是致勝關鍵,自己的經驗加上兒子的肥料管理,可望突破,使夏日亦有皮薄、肉多、甜度高的哈密瓜上市,父子的目標與轉型方向一路從美濃瓜;到冬天種植網紋哈密瓜;接著挑戰夏天種植網紋哈密瓜,逆向操作尋找溫室藍海,一起打造未來農場的主力農產品。

不缺技術與產量但缺工,靠外配帶起農村軟實力

7年前溫室蓋好時,楊萬福跟太太說:「農業以後就靠外籍配偶了!」如今果真如此,臺灣各地農村嚴重缺工,也是限制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年輕人不願意下田,老一輩的技術工已70歲有餘,現階段必須仰賴外配的軟實力,而如何維繫與工人之間的關係也是一門大學問。

農場請了約10位固定工,6年前首開先例,傳授農業技術,更保障整年有固定的工作及穩定的薪水,把員工的家計也當成自己的責任,「固定」的保證除了產期每天上班,月休4天領月薪,非產季時農場便栽種辣椒、瓜類等讓員工持續有工作做、有薪水領。5、6月天氣悶熱,番茄甜度降低影響價格,但足以維持溫室開銷,6、7月番茄產季結束,接續美濃瓜到10月採收後,再接種番茄。作物分批種植、分批採收,以延長工作時間,成為一整年的工作循環。

在農村勞力短缺的今日,如何培養忠誠的技術工更顯重要,不止技術需足以讓人服氣,又要避免跳槽。由於楊萬福夫婦過去曾當過技術工,甘苦都在心中,現在站在工人的角度,將心比心給予尊重、方便及自由,因故早退不扣薪,加班再加薪,用心照顧每一位農場夥伴,就像個大家庭,楊萬福不好意思地說:「我們有點能力就多給一點,大家互相幫忙!」

雖然農場整體成本增加、利潤減少,但員工生計受到照顧,農場環境品質的提升,對農場長期經營管理絕對是優勢。培育優秀的技術工,解決人力問題,父子倆便可繼續擴大生產面積,優勢包括延長工期以確保工作的穩定性、分批栽培保障每天都有工作進行、土壤活化落實溫室每兩年輪流分批讓土地休息一次……楊萬福教給楊景翔的不僅是農業知識,更是延續與傳承了對員工及土地的責任。

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層層把關,保障食的安心

父子倆把員工當自己人用心對待,也以同樣的心照顧農產品與消費者。田間管理細心觀察,生長期安全用藥,最後採收前3週停藥,並接續使用有機資材,避免農藥殘留,堅守食的安全,曾有客人買水果送驗後回饋給予肯定,表示吃得很安心,增加福嘉農場堅持品質的信念。

目前銷售管道包括拍賣市場、行口及宅配,沒有廣告僅靠口耳相傳打響名號,不論是哪種形式銷售,外觀果型、重量及甜度都是分級把關的重點,各等級絕不交錯遞補,保障分級的一致性,即便品質與產量不夠也不調貨充數,寧缺勿濫就是要慢慢擦亮福嘉農場品質第一的招牌。

當日採收的盡可能當日出貨,並選用較耐壓與防潑水的紙箱保護農產品,改進裝箱品質,避免運送過程被物流壓在箱底造成產品受損的可能性,便可避免後續可能的糾紛、花時間解釋,省事許多。福嘉農場從設施的品質、農產的品質、分級的品質到裝箱的品質一路把關,8年來幾乎零客訴電話,就是因為以照顧客人送禮的心情替大家把關。

看到楊萬福與楊景翔這對父子透過農場大小事磨合切磋,點滴累積福嘉農場的農產知識,其互動及對話可深切感受到父親試圖找到放手跟指導的平衡點,並跟著兒子一起學習新的技術與面對新的挑戰;兒子不僅尊重並感念父親多年的務農經驗,從小耳濡目染父母親給予身教與言行的薰陶及待人處世的道理,兩人互補達成共識,並為兩個不同的農業世代畫下美麗的新頁。(原文刊載於豐年雜誌月刊2016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