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農藥的雞尾酒效應?

文/ 林慧貞 首圖攝影/ 黃世澤

最近農藥殘留標準制定爭議中,許多公民團體擔心,政府審核時只考慮單一農藥的毒性,未根據農民習慣同時施用多種農藥的「雞尾酒療法」進行評估。在化學物充斥的今天,各國越來越重視多重農藥殘留影響,但至今尚未有足夠證據顯示不同作用機制的農藥,可能產生加乘效果,在討論此議題前,先來看看人類目前在這個未知的領域做了哪些努力、科學研究有什麼限制。

什麼是農藥雞尾酒效應?

雞尾酒是兩種以上飲料、酒精或汽水等混合成的飲品,許多人將農藥交互作用後產生的影響,用雞尾酒效應來俗稱,不過精確來說,在學理上,所謂的農藥雞尾酒效應意指「多重農藥殘留帶來的作用」。

前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殘毒管制組組長翁愫慎解釋,多重農藥殘留若產生交互作用,主要有兩種結果,一種是「拮抗作用」,1+1<2,兩種農藥交互作用後,對人體影響反而降低;另一種是「協力作用」,也就是1+1>2,現在大家擔心的是協力作用。

藥毒所應用毒理組組長蔡韙任則舉例,同樣是有機磷殺蟲劑,達馬松殘留1ppm,和作用機制相同的滅大松殘留2ppm,兩者同時作用可能就會產生3ppm的毒性,有加乘作用。

台灣5年前開始研究,未發現不同機制農藥有加乘作用

世界各國制定農藥殘留容許量時,都是用單一農藥試驗、評估,但有鑒於外界對農藥交互作用的疑慮,藥毒所在2012年陸續開啟了相關研究。

2000年美國環保署曾針對多重農藥於食物中殘留風險,制定評估方法,藥毒所根據此方法做實驗,選出台灣常用、高殘留,且作用機制不同的四種農藥,包含菲克利、待克利、四氯異苯腈與益達胺。

何謂農藥的作用機制?簡單來說就是怎麼殺死病蟲害。這四種農藥的作用機制,以及對哺乳動物的影響如下:

益達胺:屬新尼古丁類系統性殺蟲劑,具昆蟲接觸毒及胃毒作用,使乙醯膽鹼酯受體的作用體而影響神經系統。

四氯異苯腈:殺菌劑,作用機制為和真菌細胞內分子上的 –NH  –SH 根結合,使真菌細胞內的硫醇基不活化,導致醣解作用而降低真菌的生長速率及孢子發芽,長期試驗中會對大鼠產生腎小管增生之腎毒性,以及SGPT酵素下降的肝毒性。

菲克利:殺菌劑,其殺菌作用機制為抑制其麥角醇的合成,而麥角醇合成是子囊菌及擔子菌特有的代謝循環,引起大鼠脂肪代謝異常,導致脂肪肝和肝細胞肥大

待克利:殺菌劑,抑制真菌的C14去甲基酶,進而干擾細胞膜上的麥角固醇合成,引起大鼠肝細胞肥大。

藥毒所研究指出,由於實驗2年太長,研究方法以高劑量餵食大鼠28天,為了讓混合毒性容易顯現,餵食劑量高於實際農藥殘留標準1000到3000倍,分別實驗了三種不同農藥組合。

菲克利和待克利殺菌的作用機制相同,且影響哺乳動物的器官也一樣,藥毒所實驗後,顯示兩者相加,對肝毒性有劑量相加效應

菲克利和益達胺作用機制、影響器官皆不同,實驗顯示,老鼠同時吃下後只分別表現出菲克利的脂肪肝,以及益達胺的神經毒性,兩個沒有劑量相加效應

菲克利和四氯異苯腈,作用機制不相同,但影響器官皆為肝,老鼠只分別表現出脂肪肝和四氯異苯腈的影響,結果顯示沒有劑量相加效應

蔡韙任解釋,同樣是肝毒性,又有肝細胞、肝血管等等不同作用位置,實驗結果顯示,只有相同作用機制的農藥才會有毒性加乘效果,「而且這是餵食很高劑量,現有人類的農藥殘留評估,是不會造成動物傷害的劑量再除以100,風險不高。」

藥毒所去年在《台灣農藥科學》刊物上發佈的研究報告,結果也一樣,報告同時載明,在毒理研究上,毒性作用機制是非常具有特異性和專一性的,所以不會出現「不同作用機制,卻有相同毒性作用」的現象。

不過藥毒所也指出,有種情況是一種農藥同時具備多種毒性作用機制,例如同時會產生肝、腎毒性等。

蔡韙任說,農藥殘留的組合實在太多了,世界各國都還沒發展出多重農藥殘留交互作用的評估機制,由於實驗曠日費時,目前主要工作是收集世界各國發佈的農藥資料,用「毒性交互作用預測軟體」,比對不同農藥的作用位置,若發現作用位置相同,再進一步做動物實驗。

外國也沒定論,歐盟去年開啟長期評估

國外在這個議題上的進展也十分有限。翁愫慎表示,十多年前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就曾開會討論,農民常用且作用機制明顯的農藥有加乘、協力作用,例如有機磷、合成除蟲菊類殺蟲劑,當時評估認為殘留劑量低、且作用機制不同,不需要擔心。

美國則在2000年就開始評估,目前完成了有機磷、氨基甲酸鹽、三嗪類、 除蟲菊類及 chloroacetanilides 等 5 類農藥風險評估,不過都只評估作用機制相同農藥的加乘效果,至於不同作用機制有無加乘作用,仍待努力。

翁愫慎補充,法國曾選出市面上蔬果殘留前五名的殺菌劑農藥,混合後用分子毒性做體外試驗,發現混合後的確有加乘作用,但此實驗排名前四的都是同一種群組殺菌劑,化學結構一樣,作用機制大同小異,且從體外試驗到人類毒性是很長一條路。

對農藥規範一向嚴謹的歐盟,則在去年11月宣布,啟動食品化學物雞尾酒效應研究,希望找出不同化學物的交互作用關係,作為農藥評估標準,不過歐盟也坦言,這個研究可能會持續數年之久。

農藥殘留得回到源頭管控

台大毒理學研究所副教授、台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姜至剛認為,的確要考慮雞尾酒效應,探討低劑量、不同農藥的組合,但世界各國都還不知道怎麼做,因為組合太多了,A農藥和C農藥組合,與A農藥和D農藥組合就不同,「科學上來說,不可想像就不存在;不過實際制定容許量時,還是會盡量降低不確定因子,現在容許值的標準都離造成傷害有一定距離。」

站在政府立場,制定任何標準都要有科學數據,消費者擔憂的卻是未知風險,現階段只能從源頭管控下手,避免使用同樣作用機制的農藥。

台灣的農藥商品名百百種,待克利是防檢局公訂的農藥普通名,但商品名有「世介猛」、「世界勇」等,作用機制相同的菲克利,商品名則有「田大帥」、「農多利」等,農民若只看商品名,可能買到作用機制相同的農藥。

翁愫慎建議,農民買農藥時最好認明普通名。現在農藥商品名旁邊規定要寫普通名,而農政單位在制定普通名時,相同作用機制的農藥名稱會有一致性,例如「松」字輩的達馬松、陶斯松,屬於有機磷,「寧」字輩的是合成除蟲菊精類。

雖然同一作用機制有加乘效果,不過藥毒所指出,農藥殘留容許量已經過風險因子轉換,只要每種農藥殘留在容許量以下就不會造成危害,姜至剛則認為政府應做好風險溝通,教育農民不要亂噴藥,也要培養消費者正確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