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農業人員】劉桂柱 閱豬無數,臺灣種豬產業活歷史

日久他鄉是故鄉,原是嘉義市子弟的劉桂柱, 67年退伍後擔任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種豬登錄委員會南部種豬登錄審查員,自此在臺南新化立業成家,將近40年的生活與工作從此向前展開。而他人生最重要的歷程,就順著臺灣養豬產業發展的脈動不斷鋪陳,參與、見證臺灣種豬發展史。

不過才14、5歲的年紀,劉桂柱在初中畢業前,便下定決心不考普通高中,而選擇職校聯招。他打算利用幾年完成學業後,就立刻投入工作, 一來幫忙改善家裡經濟,二來也能即早對社會有所貢獻。

自嘉義農專畜牧獸醫科畢業後的他,自認家裡條件不足以支應自己開業,便帶著5年所學的專業訓練,在短時間內雙雙錄取北部中日飼料公司的內勤獸醫,及位在畜產試驗所中的種豬登錄審查員工作。面臨選擇的時刻,劉桂柱沒有太多猶疑地選擇後者。於是,一個23 歲的年輕小伙子隻身來到臺南新化,從一個登錄審查員做起,自此開展他往後與臺灣種豬產業發展緊緊相扣的人生。

人道操作 必須因地制宜

當時中華民國養豬協會需要人手派駐在畜產試驗所,專職負責臺中以南到花蓮的種豬登錄審查工作。劉桂柱接手後,便必須在半個臺灣內跑遍各大小種豬場,確認種豬血統,並逐一審查、登錄。

針對種豬的外觀體型審查工作, 可不只用眼睛看,還要動手摸、用尺量,以此觀察品種特徵、外觀是否出現近親交配的缺陷、走路是否穩健。雙眼無法精確判定時,要摸觸豬隻腹部,確認是否每側有6個以上的乳頭數及發育情況。接著要拿出布尺測量豬隻的體長、體高、前幅、胸圍、胸深、後幅、管圍這7 個部位,並依照各品種的審查標準逐一評分,不及格的豬會建議淘汰為肉豬。

由此繁瑣的過程中,不難看出這份工作多麼細膩與費時,每每遇到大型畜場有多達200頭種豬要審查登錄時,劉桂柱即使拼盡全力, 一天內也只能審查完100頭豬。雖說不至於每天出差,但若遇到位在屏東、臺東與花蓮的種豬場,距離遠且交通不便,為了留下時間處理公務並兼顧家庭,他也得儘量在三天內跑完這三大縣。勞累之外, 劉桂柱還得承擔第一線人員的工作風險,常需要鑽進僅有3尺寬的閘欄中為豬量身,稍一不慎被重達100公斤以上的豬踩一下,就得帶著烏青的腳板回家。

民國89年,在登錄審查工作統一交由中央畜產會辦理後,劉桂柱這才卸下登錄審查員的身分──長達22年的光陰,雙腳跑遍95家養豬場,累積為5000頭以上的種豬評分,並發出猶如身分證的登錄記錄。

劉桂柱到各畜場辦理採精認證時,需全程拍照並上傳到電腦公告,以示公信。

發揮公信力 扮演買賣雙方橋樑

爾後,劉桂柱轉任臺灣區種豬產業協會秘書長,繼續為強化與推廣優良種豬奔走。隔年,為了減少因豬隻的緊迫基因造成運送過程中暴斃的比率,種豬產業協會與畜試所育種組合作,進行基因登錄檢測工作及明確登錄種豬有無緊迫基因, 經過10幾年的努力,臺灣幾乎已難見到具有緊迫基因的種豬。

而自94年開始,規範種豬採精時需有認證拍照證明,劉桂柱也會親自到種豬場拍照記錄種公豬爬架、採精與精液檢查的一連串過程,並上傳網站供客戶瀏覽,增進交易信心。

除了為消費者把關豬隻品質,劉桂柱也在民國68 年,開始擔任種豬拍賣會主持人至今。他回想, 初站上拍賣會舞台,面對台下2、300名買家,心情無比緊張。他一邊肩負達成賣家理想拍賣價格的任務,在台上還要賣力說明底下這頭種豬的優點吸引買家喊價,若沒有達到目標價格,雖說責任不在他身上,仍可能招來賣家責罵。37年下來,劉桂柱主持過230場以上的拍賣會,練就一站就是4 個小時不休息、不上廁所的功力,還創下拍賣價格70萬元的最高價紀錄。

劉桂柱右手五指全伸表示依最後喊出的拍賣價成交。

莫忘口蹄疫教訓 盼政策更全面

不僅拍賣會借重劉桂柱在種豬產業的專才,國內種豬場亦常委託他到國外選豬。劉桂柱曾在78~80年連續三年,分別遠赴瑞典、英國及丹麥,一手包攬洋種豬的挑選工作並包機運回臺灣。

臺灣自58 年開始引進L、Y、D、H 等品種的洋種豬,自此開啟臺灣養豬產業轉型的契機。搭配已建立制度的種豬登錄與檢定工作,成功於68年大量繁殖L、Y 品種雜交的LY 二品母豬,並與D 品種交配生產出高品質的LYD 三品種雜交肉豬,不僅創下臺灣肉豬外銷日本的榮景,更使臺灣一度成為種豬淨出口國。

一路向上攀爬的佳績卻在86年爆發口蹄疫後嚴重受挫,不再回到昔日的高峰。爆發當日,劉桂柱清楚記得他人在南投、彰化一帶為種豬審查登錄,眼睜睜看著當日肉豬價格從一公斤60元跌到16元仍乏人問津。回到當時工作的檢定站,他趕緊加強周邊環境的消毒工作,避免站內畜養場與留滯在拍賣場的300多頭種豬感染病毒。

也因劉桂柱來自有口蹄疫情的國家,歐洲國家嚴格禁止他進入種豬場內選豬;而到加拿大溫尼伯(Winnipeg)選豬時,必須先在落腳的旅館隔離滿48小時,再換穿種豬場提供的隔離衣與雨鞋,隔著玻璃櫥窗憑肉眼選豬。因為受到管制,歷經10小時選完豬已是半夜1點,其間甚至完全沒有進食,只勉強喝到1、2杯水。

從事優良種豬推廣工作將近40年,見證臺灣養豬產業發展的榮枯,劉桂柱除了希望臺灣能儘早徹底從口蹄疫區除名,亦期盼在出口受限而國際飼料價格節節上漲的挑戰下,能有更全面的政策協助養豬業者。而他個人則是活到老、奉獻到老,盼以長久積累的豐富的種豬培育經驗,協助農友不斷延續優良種豬血統。(文、攝影/余世芳,圖片提供/劉桂柱,相關報導請詳見《豐年雜誌》2017年01 · 02月號)

種豬登錄制度

為確保優良種豬血統,臺灣在64年建立種豬登錄制度,當種豬場繁殖出的仔豬長到20 ~ 30 公斤時,要審查其外觀並確認血統系譜,沒有問題即在仔豬耳朵釘上耳標。當豬隻長到100公斤以上,也就是介於6個月齡以上到1 年齡之間時, 要為留種用的豬進行外觀體型的評分審查與登錄。

各品種有不同的體型審查標準, 由臺灣大學宋永義博士制定審查細項,再交由登錄審查員依標準評分。基本上,審查項目分為:品種特徵、乳頭、生殖器、腳蹄與一般外貌等項目。及格分數有7、8、9分三個等級, 低於7 分即不及格。

早期登錄工作全憑養豬戶口說與人工謄寫,不易進行系譜追蹤,直到82 年由北部登錄人員設計出程式而開始數位化,爾後再經由臺灣大學林安仲博士重新編寫加以完善,俾使有效率地查詢種豬公畜、母畜的血統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