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教部常次林騰蛟:縮短學用落差,積極推動農校教育結合農產業

文/ 林慧貞 攝影/ 謝佩穎

國內務農人口老化,亟需補充新血,財團法人豐年社南部辦公室去年 9月完成「首次全國高職農校學生從農意願調查」,發現62.3%學生願意務農,卻只有23.9%學生 以農林漁牧業作為工作第一志願,對此結果,技職教育最高主管機關教育部十分關注,教育部常務次長林騰蛟特地在2月底接受豐年社專訪,暢談教育部正在執行或規劃的產學攜手計畫、農二代優先入學等多項農業教育方案。

豐年社去年結合高雄、屏東高職農校與農場等單位,組成高職農校策略聯盟,今年寒假開出50個實習名額,吸引超過130位學生報名,林騰蛟以「眼睛為之一亮」形容媒合成果,他認為,教育單位對農業不是那麼熟悉,若有適當的平台當媒人,可以幫助農校生了解農業,增加未來工作意願。

「不只是南部的學校,包含中部、北部農校都希望能有這樣的平台、資源去做一些媒合。」林騰蛟允諾,教育部樂意一起跟農政單位盤點資源,擴大此模式,教育部是各級學校的主管機關,豐年社這幾年試辦跟媒合的經驗,可以提供教育部作為借鏡,未來教育部可以共同合辦,一起為培養農業人才努力。

除了媒合產學,教育部也推出產學攜手專班、3+4方案等等,豐年社專訪林騰蛟,以第一人稱方式刊登林騰蛟對農校教育的觀察與未來藍圖。

教育部常務次長林騰蛟。

幫助高職農校生認識產業,提升從農意願

問:豐年社今年初曾舉辦「農業技職教育論壇」,次長出席時提到很多想法,包含產學攜手專班、設計三加四方案等,次長能否針對這些方案裡面您覺得比較重要的,跟我們再做比較詳細的說明。

林騰蛟(以下簡稱林):加強高職農校跟產業界連結,可以針對學校學制去做一些補強,我們過去一直在推動產學攜手合作計畫,在高職農校部份,可以安排學生在校期間到產業界實習,銜接到科大、技術學院、專科學校,讓學生的升學跟就業能結合在一起,同時在高職階段跟在大學階段可以安排到產業界實習。

其中在整個制度設計上,可以由科大、技術學院跟高職合作,採用3+2方案,就是高職三年再加二專兩年;也可以3+2+2,再加二技的部份,取得學士學位;也可以採用3+4,就是高職三年再加大學四年;也可以採用5+2,專科五年再加二技的兩年等學制。

招到的學生可能從國中畢業進到高職、進到專科、進到學院,採用這樣的學制設計,來滿足學生升學跟就業的需求。

產學攜手相較一般學制,比較強調學生不只是在知識上的學習,而是在高職階段跟在大學階段,會有更多時間讓學生到產業界見習、實習,例如高三階段有一部份時間都到產業界實習。到大學、大專階段,學生一週可能三天在校學習,三至四天到產業界見習。

以3+4為例,一般學生取得文憑時,主要都在學校裡面學習,以農科來講,他並沒有在農場或農業相關單位實習。3+4產學攜手合作計畫,在學校就會被安排到產業界、農企業實習,畢業時會有比較豐富的農場實作經驗,之後就可以留在他實習的產業單位或者在相關單位服務。

也因為他在大學、高職經過產業界實習,畢業之後留下來繼續務農的機會相對較高,因為他對這個產業比較熟悉,而且累積了三、四年業界實習的經驗,對這個產業有比較充份的了解。

優先培養農二代就學從農

問:去年豐年社做全國高職農校學生從農意願調查,發現62.3%的學生不排斥從農,可是以農林漁牧業作為第一志願才23.9%,中間落差快四成。請教次長您如何看這個結果?未來教育部跟農委會可以怎麼樣合作,提高學生投入農業的人數?

林:很高興看到豐年社調查結果有62.3%學生未來有意願要從農,但只有23.9%的學生以農林漁牧業作為第一志願,中間大概四成的落差顯示,學生在校時可能對農業有憧憬,但是對農業工作環境、待遇可能停留在傳統觀念。

另一方面,他可能還不熟悉農業,所以也比較怯於進入農場裡或者到農企業等相關單位實習,所以怎麼樣在學校裡增強學生對於農業以及農企業相關單位的了解,增強學生對這部份的信心,我想這是在教育制度上可以再去做設計的。

這個部份一方面可以從招生面著手,二方面可以從課程跟教學面,以及實習、見習,加強學生對農企業的了解、提升他們對從農的信心。

在入學制度上,以我過去的經驗,爸爸、媽媽務農,或者家裡面有農田、漁塭的農二代,因為從小就耳濡目染,而且他知道這個產業,如果有機會進入農業、漁業相關科系,選擇這個行業的機會相對較高。

如果能為這些對從農有興趣、或者有比較高機會來務農的青年學生,設計更好的入學機會,我相信集合他們過去自身的經驗,經過學習增強了知識跟技術,畢業後回到這個行業的可能性就相對較高。

所以在入學制度上,是不是能夠讓農二代取得優先入學的機會,國教署這邊也在思考,國中會考之後,有一個叫作高職專業取科的入學,可能不考國中會考,或者是不參採或當作門檻。

主要的入學管道有兩個,第一個是術科,例如園藝科就考簡單的園藝等;另一個是透過面試,了解學生對於從農的意願,若是農二代,面試或者在參採分數時,可以給予加分,讓他有優先入學機會。

農二代到農業類科學習,如果能夠再結合我剛剛提到的產學攜手,不管是3+2還是3+4的方案,對這些學生畢業之後留在農業應該會有幫助。

如何縮短學用落差,成為農校技職教育當務之急。

積極與農委會合作推動農業見習、實習

第二部份,除了教育制度的設計,和農委會合作也是我們會積極、努力的方向,這一次也很高興看到豐年社推動高職農校策略聯盟,我為之驚艷。

這個就是一個很好的策略,過去高職學校會安排學生到農場或者農企業實習,但教育單位對這個產業畢竟不是那麼熟悉,農場、農企業則可能對學校、教育不熟悉,中間少了一個媒合。

過去高職或大學跟農場合作也有一些限制,不像工業的實習到大工廠,可以容納比較多的實習學生,臺灣大概都是小農、小企業居多,能夠容納的學生相對較少,一個學校50個學生,可能就要安排數十個農場、農企業,但是對一個學校來講,怎麼有辦法認識到那麼多的農場、農企業,這就產生一個瓶頸。

再加上農業實習有季節性,如果在播種或者是豐收、收割的時間,需要的人力相對是多的,但是其他時間可能就是屬於低峰期。但是學生實習必須是一個常態性的學習,不是只有在高峰期間有實習的機會,在低峰階段就沒有,這樣學校在安排實習時就會產生困難。

過去我們比較熟悉的大概就是農業生產的部份,但是從產業上中下游來看,農業不是只有生產,還有加工、銷售等。這個部份必須盤點一些農業相關產業,包含農會或者一些協會等等資源。

所以很高興看到豐年社成立高職農校策略聯盟,包含農場、農企業、農會、農政單位、協會等,將整個農產業上中下游貫穿,對學生實習做一些整體性安排,解決學校長年困擾。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模式,未來教育部跟農委會也可以透過豐年社這樣媒合的平台,把模式複製到更多學校、單位,不只是南部的學校,包含中部、北部農校都希望能有這樣的平台、資源去做一些媒合。

以大臺北來講,除了松山工農有實習農場的園藝科,莊敬高職也增設了農場經營科與園藝科,他們都看到農業發展的趨勢,教育部作為教育的主管機關,我們很樂意和農委會、豐年社大家一起合作,解決我們高職農校學生實習困擾。

此外,我們也很感謝農委會的獎勵高中從農方案等,讓學生從農實習累積到一個時數後,20天有10,000元獎勵、40天20,000元,這個方案能夠吸引有意願從事農業的學生,提早進到產業學習,是吸引有志農業青年非常好的作法。未來教育部也可以跟農委會就這個部份更深入合作,吸引更多高職學生進到農業場域。

靈活調整學制,打破升學至上

問:延續去年的調查,我們問學生在校所學跟產業的落差,平均大概是三成,可是年級愈高落差就愈大,高三生覺得落差到四成多。我們再問學生該怎樣解決這樣的落差,有46.6%的學生認為應該要增加校外的見習或者工讀來跟產業連結

請教您怎麼看待調查結果?您覺得,因為學校現在還是以升學為主,在無法放棄升學的情況下,教育部跟學校端可以如何縮減產學落差?

林:這個部份大概就是整個制度設計上的問題,不可諱言地,現在國中學生畢業以後,一方面因少子化,二方面目前升學機會供過於求,學生國中畢業之後,縱使念的是高職,因為升學機會非常寬廣,所以多數都還是以升學做為主要的目標跟需求。這跟傳統的士大夫觀念有關,包含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再加上整個升學制度也讓學生升學有很寬廣的機會,自然引導學生往升學的方向走。

雖然制度設計有這樣的問題,但我們還是希望技職教育、技職學校跟產業界做連結,不管是學生高職畢業,或者將來在大學畢業之後,畢竟讀書是短暫的求學時間,畢業以後還是要就業,所以在學制、課程教學設計上,能夠讓學生對產業界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增廣見聞,尤其是技職校院部份,畢業前具有產業界的經驗,更能夠符合我們技職校院的目標,也能夠符合產業界的需求,這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高職的學生隨著年級愈高,他認為產學的落差愈大,這個部份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高職學生進到這個科系,他對這行並不是這麼了解,但高一、高二、高三後慢慢了解,二方面他也累積對這個行業的知識,再加上我們過去都著重在知識的學習,或者課程上的學習都以升學為主,所以學生畢業時就會發現所學跟產業界有落差,就業時產生信心危機。

林騰蛟強調教育部將積極與農委會合作,推動各項農業職涯探索。

從國中推動職涯探索

這可以從幾個方面去努力。第一個部份,教育部國教署推動《技術及職業教育法》,104年1月修正通過後,把技職教育分成三階段,一個叫職業試探、一個是職業準備、一個是職業繼續。

尤其是在中、小學階段加強學生的職業試探,也就是對他自己的性向、興趣能夠有更深入了解,了解之後,國中畢業選擇高職時,如果對從事農業有興趣的學生,就可以選擇農業。

教育部在105學年度,就在各個縣市成立職業試探與體驗示範中心。以雲林縣當例子,雲林縣是個農業縣,在西螺國中成立第二個職業試探體驗中心,這個體驗中心就是以農業、餐飲群為主要重點,提供給雲林縣西螺國中以及鄰近學校,學生在國小、國中階段就可以到試探中心作一些職業試探,對農業能夠有更深入了解。

在學期中,甚至寒暑假時,可以安排類似育樂營,讓學生透過體驗中心去了解性向跟興趣。另外在國中階段有生涯發展課程,包含學校的輔導室或者是導師,也必須做好學生生涯輔導相關規劃跟輔導工作,讓學生能在國中畢業時,對自己的性向有更清楚的了解。配合職業試探體驗和國中生涯輔導課程,學生在選擇科系時,就能夠更符合自己的興趣。

第二個部份是高職階段,加強學生到產業界見習跟實習,學制設計則是包含產學攜手、就業專班、實用技能學程等,招收符合這方面性向、興趣的學生進相關科系,縮短學用落差。

鼓勵各校活化實習課程

問:我們這次試辦四所高職農校策略聯盟,各校意願有些差異,未來教育部有沒有可能把實習、見習變成評鑑的項目之一?

林:目前課程跟教學的部份,包含現行課綱或者是未來108年課綱,基本上除了固定必修的一般科目,其他部份都比較尊重學校相關的規劃。各個學校會有差異性,可能有的學校比較重視實習,或對這個部份非常熟悉,會去做一些適當的安排,確實每個學校會有一些落差。

教育部一方面尊重各個學校,一方面鼓勵學校在自己課程做好相關的規劃、安排。以學生為本位,安排學生課程、實習,讓整個課程更順暢。在相關協調上,如果遇到一些困難、瓶頸,或者是經費問題等,可以再尋求教育部主管機關協助。上述講的媒合、實習,也可以透過教育部或農委會一起來幫忙。

配合新南向,招募僑外生來台學農

問:我們今年寒假在高屏媒合農產業工讀或實習,高中職學生寒假想要去打工的人數是廠商開的職缺將近三倍,供不應求,顯示很多學生想要去接觸農產業,次長對此有何想法?

林:透過媒合(高職農校策略聯盟)讓資源整合,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平台,我對這樣的媒合眼睛為之一亮,為什麼特別提到這個部份?因為政府現在推動新南向,教育部前一陣子就在考慮從東南亞招來農業領域的學生,包含僑生。

目前僑生主要以工業、服務業、餐飲業為主,現在農業非常缺工,若從東南亞去招收,高職主要以僑生為主,大專可能包含外籍生,如果他們將來有機會留在臺灣從事農業,可以彌補我們農業目前缺工的問題。

國教署評估,新南向政策招收東南亞學生來臺灣念農業相關科系是可行的,學校課程沒有問題,但實習會遇到較大的瓶頸。這樣子的媒合(高職農校策略聯盟)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機制,不僅解決我們國內的問題,也解決新南向招生農業類科學生實習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