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吸管、免洗餐具 擬2030年全面禁用

文/ 林宜潔 製表/ 邱柏綱 首圖提供/ 豐年社資料照

環保署署長李應元今天與環保公民團體、海科館及學術界代表,共同發布「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宣示臺灣將在2030年全面禁用一次用塑膠製品,包括購物用塑膠袋、免洗餐具、外帶飲料杯及塑膠吸管等。明年開始,臺灣就要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推動限用塑膠吸管的國家。

2020年,內用塑膠吸管免洗餐具OUT

環保署本日針對四大類一次性塑膠用品減量訂出明確期程。明年開始優先推動開立發票餐飲業者「內用」飲品不提供塑膠吸管。2020年,內用餐點與飲料,除了禁用塑膠吸管,免洗餐具也不得提供。未來也將與各商家討論配套,希望逐步減少臺灣用塑量,目標是在2030年,全臺禁用四類一次性塑膠用品。

今年1月1日起環保署擴大限制7大行業使用購物用塑膠袋,預估一年減少約15億個購物用塑膠袋。李應元日前表示,根據聯合國統計,每年約有800萬噸的塑膠垃圾進入海洋,估計2050年,海洋裡塑膠將與魚類一樣多,最終影響食物鏈及人類飲食,減塑、限塑勢在必行。

減塑措施,尋求業界對話成重點

環保署指出,積極參與海洋垃圾處理的民間團體說明,手搖飲料帶來的塑膠垃圾高居淨灘垃圾前三名。臺灣首要著手整治塑膠吸管及塑膠杯,須盡快落實行動,減少垃圾生成。

環保署廢管處一科技正鄧丕信日前說明,臺灣每年消耗一次用飲料杯約15億個,塑膠吸管則有30億根。部分業者都有提供自備飲料杯折扣優惠,鼓勵民眾自備飲料杯及加強一次用飲料杯回收,降低一次用飲料杯過度耗用或隨意棄置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另外,針對大量使用一次性免洗餐具的夜市小吃,因有其場地衛生考量,減塑行動需與業者討論相關配套。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陳立信指出,海洋廢棄物的治理需要公私部門共同合作,並強調源頭減量的重要性。民間團體未來將關注環保署「一次性塑膠製品減量與限用」期程與執行,積極在旁扮演監督與助攻角色,確保減塑目標如期達成。

海洋減塑,各部門需合作並進

環保署說明,本次公布之海廢行動方案重點除了禁用一次性塑膠製品期程,也將強化海灘清潔認養工作多元合作,與環保團體合作調查臺灣海岸垃圾組成分布。另外,將推動5年5千艘環保艦隊攜回漁船廢棄物及海上漂流物與河川垃圾攔除清理。環保署強調,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4大面向共34項行動,不只公私部門需合力,更需要跨部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