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新移民人口在2015年已經突破50萬大關,扣除中國、港澳等地,多達十七萬外籍配偶來自東南亞國家,其中以越南最多,將近十萬人,印尼次之,另外還有柬埔寨、緬甸、菲律賓等國,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新移民母國文化,南洋台灣姊妹會幾年前開始推出料理烹飪課程,而後開設臉書粉絲頁、出版成書《餐桌上的家鄉》,負責企劃與執筆的梁組盈、胡頎,書寫的不只食譜,也記錄下25位女性的生命故事以及家鄉料理帶給她們的情感支持。
就像台灣不只有魯肉飯與珍珠奶茶,泰國料理也不只是咖哩,越南除了河粉,還有酸魚湯和包了綠豆仁、五花肉的四方形粽子。負責收集資訊、重現食譜的梁組盈其實不愛吃香菜、海鮮,怕苦怕辣怕油,但為了這本書,她和姊妹卯足全力找尋食材或是在台灣就能買到的替代品,「誰能想到在台灣要找到一朵香蕉花那麼困難?」她體會到,不只是網路上缺乏柬埔寨、菲律賓的食譜資料,要在台灣街頭找到這類的東南亞料理也不容易,更何況最讓姊妹懷念的那些家常料理。
負責企劃與執筆《餐桌上的家鄉》一書的梁組盈(右)、胡頎(左)。
每一道料理背後,都是姊妹遠度海外生活的掙扎與困難。菲律賓Grace最想念西班牙裔祖母煮的雞湯Tinola chicken,這道雞湯以薑和洋蔥為底熬成,放入米與雞肉煮軟後,再加上青木瓜、辣椒葉與許多蕃茄,是一碗讓人從心底軟起來的湯,祖母時常告訴她,「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抬頭挺胸,唯一能打敗你的只有你自己。」
但Grace來台灣後,與婆家相處不睦,婚姻破裂,離婚後,她選擇打官司爭取撫養監護權,未料律師遲到、法院也沒有安排翻譯,法官將監護權判給再婚的前夫,Grace面臨被遣返的命運。幸好在姊妹會與法扶律師的協助下,她有機會進入二審訴訟,並在一年後爭取到共同監護權。遺憾的是,兩個月後她發現自己已是癌症末期,這道Tinola chicken成了少數她能留給孩子的記憶,如同當年祖母為她耐心熬湯的相同心思。
同樣來自菲律賓的Rose,和丈夫在母國戀愛、結婚,懷孕後來到台灣生活,但丈夫長期在海外出差,小孩已經上學,她和婆婆口味不合、感情也不親近,每天只能一個人吃飯,「在菲律賓是全家一起吃晚餐,甚至可能左鄰右舍都一起提供食材、烹飪、用餐,人與人的關係緊密、相連度高。」
菲律賓雖然也是東南亞國家,但飲食偏好與泰國、越南不完全相同,除了嗜酸勝過辣,吃酸,料理也偏好使用金桔、羅望葉,而非檸檬與羅望果,她提供的食譜PancitPalabok就是將金桔、炸豬皮、切片水煮蛋、蝦子等配料鋪在燙熟的冬粉上,再淋上金黃色餡料,這是她丈夫第一次稱讚的菲律賓菜色,「因為可以自己擠金桔決定酸度。」她苦笑說。
最讓Rose遺憾的是,在台灣出生、長大的女兒不愛吃菲律賓菜。當女兒在家吃飯時,常常是女兒吃台灣料理,她吃菲律賓菜。Rose也曾想過強迫女兒嘗試,但女兒寧可吃白飯加肉鬆、海苔,「我不悲傷,可是很生氣,她是菲律賓人的女兒啊!」
姊妹們的東南亞料理。
不只是Rose在餐桌上感到孤單,來自越南的阿竹常常是為全家人煮好一桌菜後,自己回到廚房用魚露煎一顆荷包蛋配白飯。
受到媒體塑造的刻板印象影響,阿竹的丈夫剛開始很難信任與尊重她,當阿竹上社區大學大中文課時,她的丈夫就在教室外守著直到下課。為了減輕家中經濟負擔,阿竹嘗試到市場擺攤,但外省丈夫也無法教她講台語,她只好每天模仿隔壁攤位喊著:「來喔!來看麥!」當她為了送貨想考機車駕照時,丈夫依舊不支持,倔強的阿竹拿著筆試課本到鄰居家,請鄰居一字一字讀,再以羅馬拼音記下,靠著死背強迫記憶,最後考了95分。
來自不同國家的姊妹,在國人眼中也因為語言有了位階的差異。例如Rose的英文流利,雖然也常被詢問來自哪裡,但很少被訕笑是「買來的新娘」,婆婆則希望她和小孩講英文,讓小孩從小自然學習中英文,以至於不僅是七歲女兒會說的菲律賓語少得可憐,Rose自己也沒有學習中文的機會與環境;然而其他印尼、越南姊妹來台灣五、六年就能講一口流利國語、台語的代價,可能是無法教自己的孩子講母語。
另一個生活難題,是姊妹的母國學歷在台灣不被承認,來自柬埔寨的科雅,有專業的護理背景,來台後卻是在保麗龍工廠切割保麗龍;Grace有英國文學學位,能在菲律賓教英文,但她在台北補習班擔任英文老師時,才知道台灣人迷信金髮碧眼,只是打工遊學的義大利人都比她受歡迎。
Rose認為這些因素造就了新移民與夫家間的性別不平等問題,她雖然適應了,但還是無法接受。胡頎解釋,有些新住民嫁來台灣仍必須支撐母國娘家的生活,幫助手足求學,「書中有一位姊妹甚至表示對丈夫其實毫無感情,但又感謝他幫助弟妹完成學業,她想分開又有道德上的負擔,那種『我感謝你但我不愛你』的婚姻,是非常痛苦的。」
但最煎熬的,莫過於婚姻生活不佳、甚至有家暴問題,為了子女不得不長年忍耐的姊妹,台灣人要結婚、離異並不困難,但外籍配偶離婚後就失去依親理由,身分等同一般外國人必須離境,即使爭得監護權,等到孩子年滿二十歲,依舊得離開台灣。而離婚後申請身分證又是困難重重,必須有動產或不動產總直達五百萬,並放棄母國國籍。
但在那之前,光是要取得結婚證明就讓新住民感到頭痛。梁組盈說,台灣人要與美國人、歐洲人結婚毫無問題,只要申請母國單身證明,經驗證後就可以在台灣辦理結婚登記,可是外交部獨獨針對21國設了境外面談的條件,必須先在母國作婚姻登記、以證書向我國駐外代表提出婚姻面談申請,驗證婚姻真實性後才能來台辦理結婚登記,「境外面談面談常常問一些結婚當天早上吃什麼的荒謬問題,很多姊妹和丈夫是真心相愛,孩子也生了,卻遲遲無法通過面談。」
印尼娣蒂就被懷疑是假結婚,當她帶著已經三個月大的女兒去面談時,還被懷疑三個月大的小孩沒那麼大,雖然透過仲介辦理很容易通過,卻要價三十萬,丈夫只好兩年來持續奔走,直到娣蒂的叔叔受不了,再度帶著他們母女到辦事處吼:「小孩都這這麼大了,需要父親的愛!」娣蒂才終於拿到證明,帶著女兒來到台灣。
Rose在活動中分享家鄉菜的做法與文化。
當姊妹費盡心力來到台灣和伴侶共組家庭,等著她們的卻是與夫家格格不入的問題和社會上隱而不見的歧視,胡頎舉例:「有多少姊妹可以用母語與孩子交談?其他家庭成員願意真心擁抱新成員嗎?」許多新移民家庭本來就較為弱勢,姊妹嫁來台灣後除了要一起賺錢養家,還要侍奉長輩、照顧一大家子,「就算是台灣媳婦壓力也會很大,何況語言不熟悉、飲食不適應、沒有娘家親友支援的姊妹?有些姊妹甚至向娘家隱瞞自己在夫家過得不好的真相,擔心家人擔心。」
「很多人說姊妹來久了就會學壞,開始頂嘴、反抗,其實她是因為去學中文、有了工作,和其他人接觸後,才知道自己處境不佳,開始懂得爭取權益。」梁組盈說,自覺未受到平等對待的姊妹一旦生兒育女,與夫家摩擦就會加劇,例如越南來的滿枝,為了孩子到處尋找兒童教育的書籍與資訊,又透過空中大學自學,婆婆卻不允許她教導小孩,當她教孩子收拾東西時,被婆婆責罵懶惰、不愛小孩,「從小媽媽就教我們要謙虛和獨立,我八歲時就看著媽媽煮飯學習…」原本就不平順的婆媳關係,在她成為人母後更是每況愈下。
《餐桌上的家鄉》出版後,有姊妹感動於自己孩子終於知道自己飄洋過海來台的故事;有孩子讀到母親來台後的辛苦與不適應;也有些認識許久的姊妹現在才知道彼此在母國的生活背景,「這是一本讓姊妹認識姊妹、家人認識姊妹、台灣人更認識姊妹的書。」胡頎說。
例如大家總以為這些姊妹一定很會煮母國料理,其實不見得,像娣蒂第一次炒青菜,是看著在印尼機場買的印尼文台灣食譜書,「我們家有九個孩子,媽媽只想趕快把事情做完,才不想讓孩子在旁囉唆呢!」,又像是泰國來的容珍分享的食譜是白斬雞,其實非常台灣味,差別只在淋上滿滿蒜酥的醬油,梁組盈笑說,「這不就是在不同中發現相同嗎?社會上總認為新移民是不同的族群,但隨著飲食追溯文化起源,我們的差別並不大啊!」
書中料理推薦:
Tinola chicken
(攝影/林宗億)
材料:
雞 | 半隻(帶骨) |
白米 | 300公克 |
青木瓜 | 500公克 |
大蒜 | 3瓣 |
洋蔥 | 1顆 |
生薑 | 拇指大小一截 |
番茄 | 1-2顆 |
調味料:
魚露 | 15毫升 |
醬油 | 10毫升 |
辣椒葉 | 2片 |
沙拉油 | 15毫升 |
水 | 960毫升 |
作法:
- 青木瓜去皮、去籽切丁備用,雞肉帶骨剁成適口大小。大蒜切末、洋蔥切碎丁、生薑切片、番茄切成塊狀。
-
油鍋爆香大蒜末、洋蔥丁和薑,快炒至微黃,再加入番茄,並用醬油、魚露、鹽調味。
3.放入雞肉拌炒至表面轉白,再加入米與水熬煮到雞肉軟熟。
4.加入青木瓜熬煮到軟熟。
5.起鍋前放入辣椒葉即成。
泰式白斬雞
(攝影/林宗億)
材料:
雞 | 1隻約兩斤 |
調味料:
醬油 | 2大匙 |
沙拉油 | 3大匙 |
雞湯 | 少許 |
蒜末 | 3大匙 |
作法:
- 煮一鍋水,(水量足以淹過整隻雞),水滾後將雞下鍋煮熟。
-
雞肉撈起浸泡冷水約一小時後剁成塊備用。
-
起油鍋,將三大匙沙拉油加入蒜末爆蒜酥,小火煎到蒜末變金黃色後,盛到碗裡並加入醬油、少許雞湯攪拌,淋在雞肉上即成。
Pancit Palabok
(攝影/林宗億)
材料:
冬粉 | 3捲 |
豬絞肉 | 400公克 |
方形小油豆腐 | 3塊 |
炸豬皮 | 30公克 |
水煮蛋 | 3顆 |
帶殼蝦子 | 100克 |
青蔥 | 2根 |
大蒜 | 8瓣 |
檸檬 | 3顆(或金桔10顆) |
調味料:
沙拉油 | 50毫升 |
食用胭脂紅粉 (anatto powder) |
45公克 |
大骨湯 | 500毫升 |
蝦味湯塊 | 一塊 |
煮蝦的湯 | 150毫升 |
麵粉 | 60-90克 |
魚露 | 30毫升 |
黑胡椒粉 | 7.5公克 |
豬絞肉 | 200克 |
作法:
- 起油鍋,將材料中的豬絞肉炒香盛起備用。炸豬皮搗碎,小油豆腐切丁煮熟,水煮蛋切片,蝦子煮熟去殼(留蝦湯備用),青蔥切細末,檸檬或金桔對切。以上為冬粉配料,盛裝備用。
-
大蒜切碎末,起另一油鍋炸成金黃蒜酥,撈起瀝乾備用。
-
取一碗冷大骨湯,將食用胭脂紅粉全部拌勻,避免結塊。
-
前一步驟的蒜油用來拌炒200公克豬絞肉,炒熟後倒入剩下的所有大骨湯,在一邊攪拌,一邊分次加入調勻的胭脂紅粉大骨湯,不停攪拌煮至沸騰。
-
加入蝦味湯塊慢慢攪拌煮三分鐘,逐漸拌入麵粉、魚露、黑胡椒粉,煮到醬汁變得濃稠之後加入步驟1保留的蝦子湯。
-
另外燒一鍋水煮熟冬粉後瀝乾放在盤子上,將步驟5的醬汁倒在冬粉上,並擺步驟1所有上冬粉配料。食用時,將所有食材拌勻,再擠上檸檬或金桔汁調味。
(食譜提供/時報出版 《餐桌上的家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