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追「嘿美」,不讓東方草鴞滅絕

文/ 洪嘉鎂 圖片提供/ 林務局

東方草鴞(以下簡稱草鴞)生活環境隱密,世界各國對牠們的生態習性所知有限,在臺灣被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今(106)年林務局與臺南市政府、台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共同合作進行衛星發報器追蹤研究計畫,不但是臺灣首次使用衛星發報器進行野外的動向追蹤,也是國際保育的首次創舉。

此次計畫也驚訝發現,原來草鴞日棲點環境十分接近人類活動範圍,甚至緊鄰在屋舍或交通繁忙處,林務局未來將利用這些資料,擬定草鴞保育策略。

從通報救傷個體,進行生態研究

東方草鴞衛星追蹤發報器繫放追蹤計畫是由林務局、臺南市政府與臺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協會攜手合作。第一個繫上衛星發報器的個體在10月下旬順利野放,透過回傳資料顯示,草鴞野放初期在原地停留較長的時間熟悉適應環境,之後草鴞向外進行較長距離的移動。

草鴞每天選擇休息的日棲點不同、點與點距離可長達5.3公里遠,根據訊號傳遞的結果發現日棲點沒有重複利用的狀況,這樣的追蹤成果顛覆大家對於草鴞生態的想像,更令人驚訝的是,草鴞日棲點環境十分接近人類活動範圍,甚至緊鄰在屋舍或是交通繁忙處。

進一步分析結果發現,這些草鴞日棲點是高度擾動的草生地環境,在短時間內經過人為耕種、整地或野火焚地等地貌改變,顯示出草鴞對環境的人為干擾具有一定程度的適應和耐受能力,研究也發現草鴞會停留在小型草生地,與過去的相關研究有差異。

想知道草鴞從哪來從哪去

臺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協會表示,臺南市每年都有草鴞透過救傷通報系統被安置醫療,大多經治療後都能夠順利野放。臺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總幹事曾翌碩表示,過去有將野放草鴞繫上記號,透過野放捕捉的過程意外發現有草鴞被重複捕捉4次,另外也有一隻草鴞被捕捉2次。

曾翌碩指出,發現一直被重複捕捉到的草鴞並非在同一地點,該隻草鴞從臺南野放後,在鄰近縣市都有捕捉到,最遠甚至到達屏東。這樣的發現令人驚艷,這是進行衛星追蹤計畫的最大推力。

在東方草鴞腳上繫上編號腳環。

草鴞行蹤隱密,生態調查困難

東方草鴞(Tyto longimembris)為草鴞科動物主要分布於亞洲地區,而臺灣的東方草鴞為特有亞種,目前僅有苗栗、新竹等少數縣市沒有發現紀錄外,全臺均有分布。

歷年臺灣東方草鴞出現記錄多來自田間防治農害設施,以及機場為維護飛行安全所架設鳥網意外捕獲個體,極少有野外觀察的目擊情形。零星目擊紀錄能累積的生態資料相當有限,目前已知西南縣市有少數繁殖紀錄外,對於草鴞的覓食、活動和移動資料都相當缺乏。

過去有發現草鴞會因為鳥網、滅鼠藥、獸夾等設施,造成草鴞的死亡狀況,而推測這些人為因素有可能是造成草鴞族群減少的原因,但曾翌碩表示,還需要後續研究去證實草鴞消失的原因。

為東方草鴞綁上衛星追蹤器,以了解移動路徑以及棲息地狀況。

林務局表示,生態系中每一個物種都很重要,而且是環環相扣,健全的生態的循環本身就能層層節制,草鴞與老鼠在田間原本是捕食者/獵物的關係,鼠藥的使用雖然在短時間可以減緩鼠害,但是草鴞也可能因此受害而減少,在缺乏捕食者的清況下,鼠類族群很快再恢復後就會帶來更嚴重的危害。

林務局與防檢局攜手合作,105年度起取消農地滅鼠藥劑補助,並公告106年起禁止販售、使用加保扶等4種劇毒農藥,將有助於緩解包括草鴞在內許多野生動物所面臨的生存困境。

用影像紀錄草鴞生態,瞄準棲地熱點做里山培力

身為西拉雅族人的導演萬俊明配合這次東方草鴞衛星追蹤發報器繫放追蹤計畫,進行影像生態紀錄,他表示草鴞特別喜歡在有白芒草的地方棲息築巢,剛好白芒草生長區與西拉雅族的區域有重疊。

萬俊明說明,西拉雅族會使用白芒草做為建材,過去族人在拔白芒草的過程中就有發現東方草鴞的蹤跡。

剛出生沒多久的東方草鴞幼鳥。

有鑑於此,107年的「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計畫」,將從里山倡議的精神出發,選擇草鴞分布的熱區進行社區培力紮根,透過友善農法的推廣,減少毒鼠藥、農藥的使用,將綠色保育觀念深入農業生產體系,再造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好的目標。

林務局保育組長夏榮生表示,東方草鴞的相關計畫不會因為成果發表後就停止,將持續投入草鴞基礎生態研究。隨著更多繫放個體的累積,對於草鴞在夜間活動和行為資訊將會有更多的掌握和了解,這些珍貴的資料將有助於草鴞保育策略的擬定與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