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臺灣農業競爭力】風災吹回異鄉遊子,科技成為返鄉養殖新助力

文/ 洪嘉鎂 攝影/ 謝佩穎

2009年莫拉克風災重創臺灣中南部,屏東縣佳冬鄉是當時的重災區,大水淹過魚塭,沖走魚塭裡的魚隻,連帶周邊放置的飼料、養殖設備,甚至村中房屋都無一倖免,漁民付出的心力、投入的資金都隨著大水付諸流水。大水沖毀當地民眾辛苦守護的家園與財產, 卻也將異鄉遊子帶回佳冬鄉。莫拉克風災之後,許多年輕人辭去工作,回到家鄉陪伴父母、重建家園,一肩扛起養殖家業。

屏東縣佳冬鄉水產養殖產銷班第7班班員平均年齡37歲,有7成都是因為莫拉克風災而回到家鄉,當年這些班員不忍心看著年邁父母面對災後一片狼籍的魚塭,毅然決然選擇返鄉與父母一起面對災後重建工作,有班員透露當年佳冬養殖區被淹沒時,每個養殖戶至少損失幾千萬。

第二代返鄉,說好聽一點是繼承家業, 但還是要從頭學起。這些異鄉遊子回鄉後面臨的最大問題,並不是養殖操作,而是與家中長輩有「代溝」,理念差異是他們須面對的問題。因此回鄉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戰父母的養殖方式,將科技與新思維導入家中的養殖模式。

產銷班利用高倍顯微鏡,檢測魚隻及水質情況。

「持續溝通說服長輩,認同自己的作法。」班長楊傳章說,當年他從臺北回來, 養殖過程中發現家中長輩的超高密度養殖方式不見得有最大效益,可能會因為密度過高而容易發生疾病。但是長輩總認為自己的養殖方式是對的,只能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溝通,逐一分析利弊,說明高密度養殖會有風險,應該降低密度。

導入科技,讓青農喘口氣

異鄉遊子返鄉總會帶進一些科技與現代化設備,也開始與同樣境遇的當地年輕人有了交集,這些科技設備看在長輩眼中簡直是胡搞瞎搞。

副班長張詳誌回憶,當年回來時,因為自家魚塭在大馬路邊,連續兩個月龍膽石斑天天被竊,他勸母親裝設監視器,但是母親認為只要設立告示牌警告就行了,結果偷竊事件仍然天天上演,最後母親才妥協裝設監視器。

以溶氧計測定魚塭溶氧量。

長輩對於科技設備無法接受的狀況,幾乎在每位班員家都上演過,家中長輩總覺得只要在家顧著,不要離開魚塭就不會有狀況發生,但站在年輕人的角度,科技設備可以換取時間與空間,並且降低養殖風險,因此他們在魚塭架設水車警報系統、監視器、紅外線、發電機等現代設備。

這樣的想法,長輩不見得能全盤接受, 總覺得架設這些養殖相關系統就是浪費錢,但是時間一久,長輩也開始認同有系統的生活,比如之前颱風不小心把水車警報系統吹壞了,長輩還督促趕快修好。

不過仍有長輩無法認同這樣的作法,像是有位班員的阿嬤已經90 歲了,還在從事養殖,阿嬤覺得這些現代化機械都不可信,用自己的眼睛最可靠,因此阿嬤都住在魚塭旁,早晚看顧午仔魚。班員說,只有分開養才不會吵架,而他們也幫阿嬤的魚塭裝上監控系統,替阿嬤瞻前顧後。

產銷班利用相關試劑測定水中亞硝酸鹽含量。

現在產銷班內部擁有溶氧、酸鹼值、高倍顯微鏡等測定儀器,並且針對亞硝酸、總氨氮也備有快速試劑,班員定期進行魚隻防疫檢測,避免疫病爆發;另外每週也利用試劑、儀器測定水質,確認水質情況。由於定期管理魚塭水質及魚隻情況,並與獸醫師保持良好互動,班員們表示加入產銷班,可減少疫情發生並熟悉安全用藥。

強化共同銷售,提升整體產值

2015年4月佳冬鄉水產養殖產銷班第7班正式成立,目的是希望能夠一起面對市場打國際戰。楊傳章回憶當時成立過程, 他說其實產銷班成立前,班員互不認識, 後來發現這些返鄉青農都有相同理念、興趣一致,因而決定一起成立產銷班。

目前產銷班班員共有10位,養殖物種有青斑、龍膽石斑、龍虎斑、午仔魚、鱸鰻、白蝦、紅魚等魚種,登記面積約為10幾公頃,平均每年每公頃產量約10萬臺斤。楊傳章表示,產銷班的成立目的,是以團體力量面對國際市場競爭,打出自有品牌進行行銷,而非把目光放在單一市場。目前8成班員有輸銷歐盟養殖場認證,已有9位班員取得產銷履歷驗證。

養殖業者定時以人工投餵飼料。

團體戰的策略確實成功突破市場困境, 班員拿出1份2015~2016年的銷售圖表, 指出2016年雖然各自產值低於前一年度, 但透過共同銷售方式,產銷班總產值竟高於前一年度。

產銷班擁有活魚銷往美國的技術,班上目前高達8成石斑魚外銷,但面對國際市場的競爭,產銷班一路走來也相當顛簸。他們不諱言地說,價格控制在盤商手上, 目前僅有1成自產自銷,為了打破這樣的困境,他們未來將強化產銷班的共同銷售模式,希望能開拓屬於自己的通路。

交換經驗,降低生產成本

兩年多的日子裡,班員最常做的事情就是交換養殖經驗,不管是魚類疾病、養殖方式,甚至是盤商的收購價格都被大家拿出來討論。

當班員的魚有異樣時,班上可即時做魚隻解剖,了解寄生蟲、細菌性病因,諮詢水產獸醫師開立處方箋,並利用產銷班自有儀器觀察病魚,其他人也會提供過去經驗或是協助找尋相關訊息。當盤商收魚時, 班員也會互相通報價格、訊息,讓大家在最短時間內擁有最準確的訊息。

屏東縣佳冬鄉水產養殖產銷班第7 班,班員利用團體戰模式,期望打進國際通路。

產銷班的養殖方式逐漸從傳統養殖轉向友善養殖,降低用藥,改用益生菌穩定水質,並引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推薦的消毒劑「二氧化氯」,進行魚塭消毒,他們笑著說:「自己養的魚,敢賣也要自己敢吃。」張詳誌說,直接與廠商購買桶裝二氧化氯,需要很多費用,在水產獸醫師的推薦下,產銷班投資二氧化氯機械費用, 自行電解二氧化氯,養殖總成本降低30%; 另外,班員一起採購飼料,成本也降低約5%左右。

班員們都希望藉由個人經驗分享,提升自家產品的品質與產量,在屏東縣林邊區漁會的輔導下,班員彼此分享相關課程資訊;另外透過班會活動,邀請專家學者授課,提升班員的養殖功力。除了產銷班的內部提升外,也與當地其他產銷班互動, 期望能多與同為青農組成的產銷班共同合作,橫向連結產業效益。

本文轉載自《豐年雜誌》2018年1月號。《豐年雜誌》電子書平台,請參考:udn讀書吧TAAZE 讀冊生活HyRead華藝線上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