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專業不敵社群口語,陳吉仲允諾評估公民參與新藥審議

文、攝影/ 趙敏 文/ 林慧貞

衛福部食藥署15日公告修正「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共增修訂22種農藥用於蔬果等農產品128項殘留容許量,其中,農藥氟派瑞和達滅芬引發標準是否放寬爭議。經過上週的專家研商會議,結論是流程符合科學,但是未和社會大眾做好風險溝通,食藥署卻在會後突然宣布氟派瑞用於茶葉暫緩實施,讓與會專家相當錯愕。今天下午食藥署進一步發布正式預告,刪除氟派瑞用於茶類的殘留容許量草案。

今早(30日)在農委會舉辦與公民團體進行食安溝通及資訊交流會議,會中除了討論遠東過期乳瑪琳重製案、學校午餐使用四章一Q食材進度,也討論近來農藥殘留容許量修正爭議。農委會副主委兼行政院食品安全會報副執行長陳吉仲承諾,未來資訊將更公開透明,考慮在藥商申請新藥登記時,提前納入公民參與,也會與食安辦討論上傳跨部會資料到統一平台,並盡速推動《植物醫師法》

公民團體:專業知識非人人都懂,政府應考量資訊溝通落差

會中陳吉仲難掩激動,對於外界誤解感到錯愕。他說,行政院長林全肯定農藥殘留容許量修正流程與上週五的專家會議,「但是這樣的專業比不上外界直接說『你就把菜洗久一點就好』。這樣口語化的宣傳牽扯到全球社群網路的消息發散,不正確的訊息比正確訊息出去還快,壓力降過來,院長肯定流程,但希望等到其他國家訂標準我們再訂。」

不過陳吉仲也表示,事發當下,以為開記者會和專家說明會就可以讓外界理解,結果完全沒有,希望公民團體提出建議,作為日後修正的參考。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呂佳育說,站在民眾端,政府長久以來的施政流程並不一定符合民眾對食安的期待和需求。事發當下,民眾只會直觀覺得農藥開放、用的量跟種類變多了,也看不懂新聞稿,認為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修正違背減藥和合理用藥的趨勢,希望未來類似的政策說明流程可以更清楚。

「不是每個人都聽得懂政府的話,應考量資訊落差。」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南部辦公室董事王南琦說,雖然防檢局有在臉書上傳開會的簡報,但一般民眾可能沒能力也沒時間了解,資訊等於沒公開。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呂佳育認為,現在政府傳達政策的方式跟民眾接收仍有落差,未來應說明更清楚。(圖片來源:直播視訊截圖)

她舉這次農藥修正討論為例,農委會的臉書只有張貼一則直播和轉貼一篇文章,如果民眾自行上官網搜尋,又只能看到專家式的說明。現在社群網站發達,建議製作簡單的圖卡告知大眾政策如何推行,對於轉貼和了解很有用。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臺中分會會長張明純詢問農委會:「這次的政策說明中,到底有無讓大家清楚知道,你們真的要讓用藥合理、減藥?」因臺灣農業使用農藥量排名全球第四,這樣的印象深植民眾心中。

應在政策制定前期就讓民眾參與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認為,政府政策與民眾溝通有落差不只這次事件,新政府上任後幾乎每件事都爆發。防檢局說國外業者申請農藥要評估時,有無公民參與?國人茶的食用量、栽種面積、種植棵樹等相關背景資訊應說明清楚,才能拉出農藥使用議題的深度和廣度。

朱增宏建議,如果政府有評估新的藥,應讓公眾知道,相關意見就會進來,不應該等到政府做完評估,都要上網公告的最後60天預告期才開始溝通,部會之間的溝通也要先討論好,不應該以問答形式呈現,「不然出去媒體的效應不是可想得到的。」

富邦文教基金會校園食材管理專案計畫主持人黃嘉琳說,政府公告政策難以用搜尋引擎直接找到,有時已過了公眾評論期才發現政府有公開資訊,令關心的民眾和團體感到挫折。建議資訊揭露和公眾諮議可提早進行,如果建置平台讓大眾對跨部會的草案公布和分類更了解,或許能減少誤會,也提升公民參與的權益。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政府溝通除了邀請媒體之外,也可以寄資料給所有公民團體、專業團體和關注的團體,讓他們發聲,但難道廠商申請新藥,政府就要做試驗?申請的評估標準目前還看不出來,同樣的審核機制也適用於食品添加物。

臺北市營養師公會理事陳盈蓉建議,政府應建立預警機制,充分跟民眾溝通。

不過,臺北市營養師公會理事陳盈蓉有不同看法。她認為,與公民團體溝通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農藥和食品添加物每個議題都經過公民參與評估程序,政策的執行和制訂會曠日廢時。

「我會建議政府預測,你覺得什麼會變成公眾議題?例如易受傷害的嬰幼兒、老人等族群,或是全民每天都會接觸的,可變成預警機制,如果什麼議題都這樣告知公眾,會變成以後政策執行沒效率。」陳盈蓉說。

行政院食安辦:考慮將重要政策放在統一平台

聽完多位公民團體代表與專家的建議,陳吉仲坦承,風險評估是依據專業做,但風險溝通還需加強,例如農委會只說明開放新藥,卻沒有在第一時間說明舊藥對人體的健康毒性及退場機制,之後會更努力傳遞訊息。

陳吉仲說,將來廠商申請農藥機制會考慮加入公民參與評估,並按照程序執行。「這個機制到底是要用委員會還是主動公告?將來會修正,讓機制更完備,都會納進來討論,下次資訊揭露要做得更好,用白話文把所有新農藥或申請農藥的背景資訊說明清楚。」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說,風險評估是依據專業執行,但風險溝通如同公民團體建議,仍需加強。

行政院食安辦主任許輔也表示,前幾天已討論,希望通報機制能調整得更好,這次食安會報也將討論檢驗資訊平台的規劃,以及大數據的應用,作為食安管理的回饋,並整合農委會、食藥署、教育部和環保署等資訊,不然民眾單從搜尋系統不容易查到。

防檢局:農藥審核流程不會改,加強風險溝通

關於農藥申請、審核過程是否需調整,農委會防檢局局長黃㯖昌說,目前的流程是經過多年修改演變才制定出的標準,目前不打算修改,藥商仍可依既有法規提出申請;主要會檢討的是後續風險溝通,將研議專家會議是否納入消保團體代表,讓外界更清楚知道決策過程。

至於昨日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在立法院備詢,談及將來農藥審查會議或許可採全程直播,黃㯖昌表示還要再討論,因涉及業者商業機密,且專家學者需面臨輿論壓力,可能影響出席意願。但若民眾對特定農藥有疑慮,農委會可辦說明會溝通,同時加強民眾日常的農藥科普教育,透過媒體解釋什麼是農藥殘留容許量、政府如何把關評估、農藥使用安全等。

對於氟派瑞用於茶葉獨步全球爭議,台灣拜耳股份有限公司則回應,一切依照法規申請,如果政府認為審查要納入更多代表,可訂出相關規範,讓業者有所依循。

食藥署下午預告刪除氟派瑞用於茶類的殘留容許量草案,比照修正案給予60天預告評論期。黃㯖昌說,這段期間民眾可以表達意見,政府蒐集資料後會一一回覆。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臺中分會會長張明純盼《植物醫師法》盡速通過,提升農民安全用藥。(圖片來源:直播視訊截圖)

民間籲加速制定《植物醫師法》

張明純表示,先前有參加過食安會議,了解農藥的專業與複雜性,卻感受不到防檢局想推《植物醫師法》的誠意,「我們覺得這次事件是上天加速《植物醫師法》落實的祝福,植物醫師可以幫助農民更合理用藥,降低濫用、誤用。」

中興大學植病系特聘教授兼農藥殘留檢測中心主任曾德賜也持同樣意見,他表示,新藥劑如果有效、毒性低,應推薦農民使用,但要正確使用,例如氟派瑞不能濫用,否則很容易產生抗藥性。像歐洲用於葡萄上發生減產,除了用於特定品種會出現這種狀況,當地農民在生長期後雨水較多時使用多次,違反這支藥在自然界消退時間較長的特性,所以一定要專業使用,農委會推《植物醫師法》,未來可以更合理地使用藥劑。

中興大學植病系特聘教授曾德賜肯定衛福部和農委會作為,認為低毒性、有效的農藥可以推薦給農民,但也應專業、合理使用。(圖片來源:直播視訊截圖)

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回應,《植物醫師法》草案去年底已公告,《植醫法》與農藥有關,卻不是直接的關聯,而是教農民怎麼減少病蟲害、善用其他防治方法、植物醫師開立處方等,目前已收到許多意見,預計月底前將修改版本送進會裡討論。

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說,《植物醫師法》草案去年底公告,也收到各界意見,預計月底送進會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