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鱻事】〈龍王擇婿〉裡的「龍」長什麼樣?

文/ 莊健隆 圖片提供/ CC0 Public Domain

《艾子雜說》經近代人考證很可能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作品,有一則故事敘述著,一個夜晚艾子夢見一衣著華麗的男人對他說:「我乃東海龍王!我有個女兒是掌上明珠,可是她的性格乖戾,如果將她許配給龍,恐怕婚姻生活不得安寧。特來拜託先生幫我找個有耐心、性情溫和的女婿。」艾子聽罷,回答:「你雖然是龍,但也是水族;找女婿,也必須找水族。」龍王大贊同、稱好。我很好奇,文中的龍到底是什麼東西?

龍是鱷魚的化身

《太平廣記》四六六卷「龍門」條引《三秦記》說:「大禹治水(黃河)時,開鑿了龍門山,其闊有一里多,黃河自中流,兩岸不通車馬。每年春末鯉魚逆流而上,能頂過龍門山這段就變成了龍⋯⋯」另外,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說:「《爾雅》曰:鱣,鮪(此為鱘)也。出鞏穴三月,則上渡龍門,得渡為龍矣,否則點客而返。」簡言之,龍是由魚(不是黃鯉就是鱘魚)「變幻」而成的。但,這種說法好像太不科學,不是嗎?

根據許多科學家的考證,龍實際上就是「鱷」的化身;鱷修長的身體,鱗爪分明,血盆大口,利齒排列,尾似鋼鞭,這些都符合人們想像中的龍之形象。在華夏之邦的古代,鱷類中的揚子鱷(Alligator sinensis)和灣鱷(Crocodylus porosus)曾大為興盛;殷商甲骨文則把揚子鱷叫做鼉,灣鱷叫做蛟,因此又有「鼉龍」和「蛟龍」之稱,而成為古代華夏人膜拜的對象。這樣說來,龍乃鱷之說應當是挺科學的。問題是:擇婿的龍王又是什麼樣的「鱷魚」呢?

龍王可能是灣鱷

早在兩億年前,鱷類就出現在地球上,從化石發掘的資料可以看出,那時鱷類的種類要比現在多得多,分布也更廣,僅在中國發現的鱷類化石就有17個屬之多。牠們和恐龍一樣,在1億4千萬年前的白堊紀達到了黃金時代,到處都可以看到牠們的足跡。

距今6千5百多萬年前,由於一顆巨大的隕石撞擊地球,產生的粉塵經由大氣層擴散至成層圈,導致地球連續數月一直處於黑暗狀態中,大小恐龍就在這場地球災難中悉數滅絕。只剩鱷、龜、蛇、蜥四大家族依舊挺立,堅強地繼續迎戰大自然的各種衝擊,存活至今。

唐朝大文豪韓愈當潮州刺史時,曾因為鱷魚危害人畜而寫了一篇〈祭鱷魚文〉。按中國生物學家的判斷,當時產於廣東潮州沿海一帶的鱷魚,應該是灣鱷,而非身長1公尺多的揚子鱷,因為後者並不那麼殘暴也不會吃人。這身長7公尺、體重上噸的灣鱷雖然後來在中國絕跡,但自韓愈時代到北宋中葉不過兩百年,而且生態又未受到破壞,因此到蘇軾時,灣鱷很可能還存在著。

那麼,我們如果說,〈龍王擇婿〉故事中的龍王和小龍女很可能就是那「其性尤戾」的灣鱷,應該是個合理的科學推論。更何況,龍王都已承認自己是水族(水生動物),也應該找個水族女婿。

〈龍王擇婿〉故事中的龍王可能是身長7公尺、體重上噸的灣鱷。

龍王擇婿的條件

艾子繼續分析:「如果選擇魚為婿,牠們太貪吃,容易被人釣去,何況牠們還缺手和腳;如果選擇烏龜和揚子鱷為婿,牠們的長相實在太醜陋;看來只有蝦可以!」龍王說:「蝦不是太低賤了嗎?」艾子回說:「蝦有三方面的品德:一、無肚子、腸子,沒啥個性,非常容易制服;二、割牠一刀,也不見有血,牠是不生氣、不反抗的;三、頭上可以帶些不潔的東西,即使戴戴綠帽也無所謂。這些特質,不正合乎大王擇婿的標準嗎?」龍王說:「好極了。」

讀到這裡,我的心中又是一陣納悶。按中國的一句俗話:「魚找魚,蝦找蝦,烏龜配王八。」那麼,灣鱷王如果嫌自己的同族暴戾,何不找個同類且個性溫和的揚子鱷來當女婿,竟然還嫌人家醜。其實,灣鱷與揚子鱷的最大不同是牠們的頭型。前者口鼻部狹窄而頭臉長,換言之,這蛟龍王真有點像馬,而不知臉長了。

或許,還有兩個理由使龍王不同意選擇這來自長江中、下游的揚子鱷為婿。其一,就是揚子鱷會冬眠;其二,揚子鱷當丈夫,對家庭沒責任感,除交配期外,總與太太分居,把整個生兒育女的責任全留給太太。有鑒於此,寵龍女的龍王自然不會挑這種愛睡懶覺又不顧家的女婿。

會冬眠的揚子鱷、保育成功

揚子鱷在洞穴似的家內再築個巢當床,每年從10月下旬開始入巢穴睡大覺,牠是鱷類中唯一會冬眠的。一覺醒來已到了暮春時節,牠的體力已消耗殆盡,饑腸轆轆於是忙著覓食。等到6月上旬恢復體力便開始籌辦婚禮,雄鱷只負責傳宗、「播種」,其他事一概不管。

到7月中旬,雌鱷產下10至30枚受精卵,還用厚草覆蓋以其腐爛醱酵的熱,來孵化這些受精卵;經兩個多月孵化期,鱷魚寶寶們陸續出殼;守衛在旁的媽媽聽見孩子的叫聲,會扒開覆草並引導孩子們下水,待其完全自立才放心離開。

從西周到明末,華夏人一直就有吃鱷魚肉的習俗。隨著人口增加,大舉開闢沼澤地、伐樹,破壞了生態環境,棲息在東南沿海的灣鱷早就被趕盡殺絕;而生活在安徽、江蘇和浙江三省長江流域的揚子鱷雖然僥倖地存活了下來,但到1970年代中期,也只剩下500條、瀕臨滅絕,曾經被列為保育類動物。

揚子鱷出沒的安徽南部直到浙江等多地,都曾被劃定為保護區,且發展出了揚子鱷的人工繁殖技術;到了1990年代,水產工作者已能充分掌握揚子鱷的產卵率、孵化率。不過,有些繁殖、養殖場反而因飼養過多的揚子鱷,造成經濟負擔,又開始為牠們進行節育(法律規定不許屠殺)。

用心聽艾子説故事

有天晚餐後閒聊時,我講述了〈龍王擇婿〉的故事,更借機賣弄自己的「龍之論述」。內人反問:「你女兒已過適婚年齡,你如果是龍王,你會怎麼辦?」我啞口無言,因為打到我的痛處。「你啊,就是一個科學怪人!切身的事情,不多想一點。」突然想起艾子「一蟹不如一蟹」的故事,我如果經常只是「鑽研」什麼是蝤蛑、螃蟹、蟛蚏(彭越蟹),心智會不會越來越窄,最後得了老人痴呆症。

蘇東坡(如果他真是《艾子雜説》的原始作者)還不止拿動物來寫寓言,也曾在〈齊王擇婿〉中以人作主角說,「⋯⋯齊王選擇女婿只求俊美外貌,即令肚子沒半點墨水、草包一個也可,⋯⋯還禁止他們與平民百姓交往,卻鼓勵這些女婿們與戲子歌舞,只要好好待候自己的女兒,拍自己后、妃的馬屁就可以。」艾子憂國憂民地評論道,「齊國安危,難道不是都掌握在這些相公的手中。」我這才又想起來小時候父母要我們「用心」唸書,不要只是應付考試。

《艾子雜説》

全書共39則,艾子是一個虛構人物,本書就是以艾子為主人公的笑話集。都是假借戰國時期的艾子之口而創作的小說、故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統治,一人犯罪就株連九族、無辜者遭殺害,到明朝更嚴重。於是當文人想表達胸中憤怒、不平,卻又不敢說出時,就借動物、王公貴族之口寫出這些寓言,宣洩反抗的情緒。

也許就在這歷史背景下,明朝有個人重新編輯出版了《艾子雜說》,卻把蘇軾的名字拿掉,也不敢用自己的名字,於是「艾子雜說」就成了明代無名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