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位處亞熱帶氣候區,本應與海水冷水性魚種無緣,卻因中油永安液化天然氣處理廠(簡稱中油永安天然氣廠)的冷排水有了新的發展機會。5年前農委會啟動冷水性魚種繁養殖計畫,委託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教授冉繁華組織跨校團隊研發繁養殖技術。其中最受矚目的大西洋鮭魚,可說是歷經重重關卡,終於明年有機會迎來首批國產鮭魚卵。
你可知道大西洋鮭魚曾經與臺灣國寶魚-櫻花鉤吻鮭在同個產房出生嗎?計劃主持人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教授冉繁華回憶,多虧雪霸國家公園的復育經驗,讓技術團隊第一次孵育大西洋鮭魚就上手,孵化率超過9成!
冉繁華說,105、106年考量大西洋鮭卵孵化後要在低溫淡水裡生活的習性,加上分散研究風險,就把大西洋鮭魚受精卵中分別送到雪霸國家公園臺灣櫻花鉤吻鮭生態中心、臺灣海洋大學與基隆市海洋科技博物館的潮境工作站,多地同步進行養殖研究。
當時在臺灣櫻花鉤吻鮭生態中心參與計劃的海大水產品產銷履歷驗證暨檢驗中心研究員陳建呈回憶,經對照國外文獻與場內孵育櫻花鉤吻鮭魚卵的經驗,發現適合孵化的水溫都是在11到12度間,就利用孵化櫻花鉤吻鮭卵的不鏽鋼網籃孵化大西洋鮭魚卵,沒想到育成率超過9成。這些孵化後的大西洋幼鮭就與櫻花鉤吻鮭隔養殖缸相望,生活的低溫溪水都是從鄰近七家灣溪引入的。
大西洋鮭魚屬於迴游型鮭魚,幼鮭在淡水長大,水溫在攝氏6至16度間,當魚身出現銀色魚鱗,代表即將游回大海,稱為「銀化」;當回到大海的鮭魚性成熟時,才會游回到淡水出生地產卵。臺灣的櫻花鉤吻鮭則屬於陸封型鮭魚,不須游回大海成長,一生都在臺灣低溫溪水中生活。
「臺灣櫻花鉤吻鮭屬於陸封型鮭魚,臺灣櫻花鉤吻鮭生態中心多年努力養殖經驗及設備,恰好可無痛轉移到大西洋幼鮭身上。」冉繁華笑說,沒人能預料到團隊第一次在高山上孵育大西洋鮭卵就上手,這都要感謝10多年前雪霸國家公園奠基的復育經驗,讓大西洋鮭魚也受惠。
但大西洋鮭魚養殖不是處處順利,首批鮭魚卵孵育成功後,幼鮭體色開始轉變,研究團隊卻遇到永安LNG養殖模廠工程延宕,讓預定要用「真海水」讓幼鮭銀化的規劃被迫改變。團隊首先碰到的難題是海拔2千公尺的高山上,哪裡來的海水呢?研究人員只好著手開發海水素,讓幼鮭能在仿傚海水鹽度的淡水中「下海」銀化。
海水素是海大團隊與臺灣櫻花鉤吻鮭生態中心主任廖林彥,參考天然海水微量元素成份,依照手邊可取得的鹽鹵中礦物質含量增減內容物,模擬天然海水中的營養成分。經石斑、鯛科魚測試沒問題後,再逐步添加到大西洋鮭的水缸裡。研究員從鹽度千分之5、10,慢慢調整到千分之30,約在1個月內達到全海水的鹽度,最終這批大西洋鮭銀化的育成率超過7成,與國外經驗落差不大。
儘管冉繁華苦笑說,「阿就是東摻西摻啊!」但已道盡養殖現場不是照書養,嘗試與修正才是硬道理。
銀化後的大西洋鮭魚成長速度加劇,堪稱是「海水界的吳郭魚」,但受限於養殖水缸的大小,工作人員只能減少投餵量,讓牠們長慢一些,待魚長到500公克,才有機會把牠們送下山。冉繁華聳肩說,「沒辦法,在山上養,空間受限,真的很辛苦的。」
此外,從雪霸國家公園臺灣櫻花鉤吻鮭生態中心開車,到永安LNG養殖模廠,山路迢迢,載滿水有鮭魚的魚車,速度又得放慢,一趟要開5至7小時。車子還要有保溫設備,且須時監控水溫、水質,一度找不到業者願意提供此一艱鉅的服務。直到他們找到同屬15度以下低溫運送香魚的魚車,才克服此一運送問題。
當時在山上照顧大西洋鮭的研究員陳建呈說,大西洋鮭下山的前置作業很多,像是旅程前一週就要降低餵食量,讓魚腸道沒有過多的飼料,減少運送過程中的緊迫現象,還要用海水素調製近600公斤海水冰,維持全程攝氏12度的水溫,避免運送過程水溫上升導致魚隻死亡。
計畫助理技術師曹瑋仁回想跟車的過程也記憶猶新,業者前一天就要上山準備,出發後,每2個小時就要停下來開箱量水中溶氧、水溫、撈浮沫、確定魚的狀況,整整開了7個小時才抵達永安LNG養殖模廠。幸好,天道酬勤,折損數量極少,只有個位數;研究團隊則說,「是因為國內的業者非常專業。」
「誰都沒有想過,我們竟然把大西洋鮭魚送上海拔2千公尺上的高山養!」冉繁華說,這不只是臺灣第一次養大西洋鮭魚,恐怕也是世界上罕見將鮭魚送上高山養殖的案例。此外,養殖大西洋鮭魚居然能繼承臺灣國寶魚的經驗,恐怕也是多年前復育團隊想都沒想過的事情。
【延伸閱讀】
【戰勝冷水性魚種01】國產鮭魚首曝光!最快明年底上市 有機會嚐鮮
【戰勝冷水性魚種03】跟進日韓!臺灣養殖牙鮃成功 魚苗先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