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認證:穆斯林市場的敲門磚,宗教禁忌?各國差異?一次掌握大原則

內容提供/ 豐年雜誌 文/ 林書帆 首圖攝影/ 陳瑾

新南向政策是臺灣目前最受重視的經貿戰略之一,新南向18國中,印尼、馬來西亞、孟加拉與巴基斯坦皆屬穆斯林國家,即便印度僅有15%穆斯林,換算成將近2億人口也甚為可觀。另外,根據《2017/18年全球伊斯蘭經濟報告》(State of the Global Islamic Economy Report 2017/18)指出,2016年全球清真產業產值約有美金2兆元,到2020年預計成長至美金3兆元,已是不容忽視的新興市場。臺灣本地穆斯林雖僅占總人口0.2%,但若再計入移民、移工等外籍人士,可高達30萬人。不論著眼於商機或文化交流,伊斯蘭文化都已成為當今臺灣的一堂必修課。

伊斯蘭不只是宗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每逢伊斯蘭教的開齋節,臺北車站一樓大廳便能見到許多穆斯林移民工聚集慶祝,展現臺灣的宗教多樣性,然而一般大眾卻不見得了解開齋節的內涵。開齋節開始前的齋戒月是伊斯蘭曆第9個月,由於伊斯蘭曆是依月亮週期制定,全年比太陽曆少11天,因此每年齋戒月時間都不同。2018年齋戒月是5月17日至6月15日,台灣清真產業品質保證推廣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回教協會秘書長馬超彥解釋,穆斯林在這個月中,自日出到日落都必須禁食,也不能喝水,藉此反思當自己有得吃、有得喝的時候,有沒有珍惜?有沒有浪費?一方面也是為了親身體會窮困者食不果腹的感覺。

對馬超彥來說,伊斯蘭教不只是宗教信仰,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有句英語俗諺「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穆斯林也相信,一個人的性靈純淨度,與日常飲食、接觸事物直接相關。他說:「《古蘭經》告訴我們要吃『合法(Halal)而佳美(Tayyiban)的食物』,吃的目的是延續生命、保持健康,如果吃了有害的東西,身體就會出狀況。」所謂的合法、佳美具有兩層意義,其一關乎精神、性靈,其二關乎健康、衛生考量。

要打入龐大的穆斯林市場,必須從了解伊斯蘭文化與生活習慣著手。

例如,禁食具有利齒與利爪的肉食性動物,因為牠們被認為帶有侵略性與攻擊性,違反穆斯林講求和平的宗教信仰;豬、狗等雜食性動物與兩棲類動物,則因為習性或生活環境被視為不潔;酒精、大麻、菸草等,容易使人喪失理智、做出錯誤行為的物品皆在禁止之列。

草食性動物、家禽類動物與部分水棲動物為合法可食,但陸棲動物須經穆斯林按《伊斯蘭教法》宰殺。馬超彥解釋,「《伊斯蘭教法》規定宰殺、食用前,須確定動物是健康的,就像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會檢查屠體一樣。宰殺後要快速把血放盡,如果放不乾淨,可能表示動物不健康、循環系統不好。」

馬超彥進一步說明,因血液是疾病傳染媒介,且豬血、鴨血等收集、製作過程往往衛生堪慮,因此禁食任何血液,即使是來自依《伊斯蘭教法》宰殺的可食動物亦然。此外,模仿「非清真」食品,如素培根、素火腿、無酒精啤酒等,不能算是清真食品。由於真主不需要人供養,教義中也沒有任何祭祀儀式,因此凡是祭祀過的食物皆不可食。

清真認證,可見食品衛生安全發源

身為穆斯林,馬超彥從小就被教導日常生活中如何辨別清真飲食,但在食品科學、生物科技產業日新月異的今日,有時自行判斷並不容易。例如,別稱吉利丁的增稠劑「明膠」廣泛應用於果汁、軟糖、冰淇淋,可能由豬皮提煉;豬骨製成活性碳,可能用於食品,例如精製糖的過濾與脫色;豬鬃製成刷子用於食器、機器清潔,也會提煉成半胱胺酸添加於調味料、保養品、藥品。諸多來自禁食動物的衍生物,多不易從外觀甚至成分標示上判別,再加上國際貿易的發達,越來越容易接觸到進口食品,「清真認證」的需求便由此而產生。

清真認證的範疇包括生鮮農產品、加工食品、餐旅、美妝保養、醫藥等,以食用或與身體接觸的產品為大宗。「清真認證可說是世界最早的食品衛生安全系統。」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出口諮詢顧問張鈺惠說,「清真認證十分重視溯源,只要一項產品拿到清真認證,就表示每項原料都可追溯,因為它必須確認所有內容物都不含非清真的東西,而藉由這樣的把關,同時也能確保對人體是健康無害的。」

清真商機越趨龐大,各國競逐穆斯林市場話語權

現代消費者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從這個角度來看,清真認證並不只是宗教禁忌。馬超彥說:「清真認證和整個市場需求的趨勢是符合的,除了落實源頭管理,生產、儲存、運送過程中都會避免交叉汙染,要求包裝標示明確,不能不實標示,充分揭露製造廠商資訊。伊斯蘭教講求科學精神,放到現代食品業就是重視管理。」他提到,過去幾年多起食品安全風暴中,取得清真認證的400多家廠商、約1萬2千項產品沒有一項出問題。

甚至有些申請中的業者為了要通過認證而更改原料來源,就剛好躲過;也有一家生產麻糬、蛋捲的中部廠商,申請認證時全面更換油品,因此在2014年黑心油品事件中未受影響。

早期清真認證工作多由各地清真寺進行,張鈺惠解釋:「基本上每個穆斯林組織都有權發行自己的清真認證,這些認證產品在本地販售時宣稱清真是沒有問題的,但若想開拓外銷市場,就須注意所取得的認證是否被該國承認,這方面各國規範不一。」他舉例,新加坡並未強制規定只有該國認證機構「新加坡伊斯蘭宗教理事會」(MUIS)核發或承認的標章才可在該國宣稱清真,只要通過新加坡農糧與獸醫局(AVA)檢驗即可進口,但如果認證單位不在馬來西亞相互承認的名單裡面,卻在其國內宣稱清真,就屬違法。

馬來西亞是最早開始推行清真認證的國家,其認證機構馬來西亞伊斯蘭教發展局(JAKIM)自1980年代即推行清真認證,堪稱全球清真認證始祖,不少國家發展清真認證制度時,都會向馬來西亞取經。張鈺惠觀察,全球清真認證市場過往以馬來西亞為主導的狀況開始出現變化,呈現馬來西亞、印尼、海灣國家三強鼎立的態勢。「可以預見主要的穆斯林國家都會想成為清真認證的領導者,建構具有自身特殊性的認證系統。這方面是希望掌握穆斯林世界的話語權,同時也是藉此保護國內生產,以非關稅障礙的方式,降低進口產品的競爭力。」

除了近年挾其人口紅利低調擴張的印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標準計量局(ESMA)發起「國際清真認證論壇」(IHAF),正企圖整合各成員國的清真認證技術規範,包括中東地區各國、非穆斯林國家如歐洲聯盟成員國、美國、日本,對外一致推廣海灣國家的清真認證,其特點為強調科學實證,即使廠區目視勘查沒有疑慮,產品皆須進行實驗室檢測。

為協助進口產品能就地符合該國清真認證,馬來西亞、印尼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皆發展海外清真驗證機構(HCB)雙邊承認機制,臺灣僅有台灣清真產業品質保證推廣協會所發行的清真認證受到國際承認。馬超彥表示,目前全球僅有11個國家共14個清真認證機構,而臺灣同時被馬來西亞伊斯蘭教發展局、印尼伊斯蘭宗教理事會(MUI)、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標準計量局旗下6個認證單位之一的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認證中心(GAC)承認,實屬不易。

不過須注意的是,台灣清真產業品質保證推廣協會發行的臺灣清真認證標章,目前印尼接受範疇僅限「肉品屠宰、原材料」等B2B產品,最終成品即使已取得與印尼伊斯蘭宗教理事會相互承認的海外清真驗證機構標章,仍須取得「印尼伊斯蘭宗教理事會食品、藥品及化妝品評鑑機構」(LPPOM MUI)清真認證,才能在零售通路販售。且印尼已於2014年通過《清真產品保證法》,自2019年起將改由印尼政府新設立的清真產品安全局(BPJPH)掌管認證、發證事宜,過去負責發證的印尼伊斯蘭宗教理事會則變成查驗機構。

此法令規定所有在印尼市場販售的終端產品,皆須取得清真產品安全局發行的清真認證,方能宣稱清真。而目前被印尼伊斯蘭宗教理事會所承認的發證機構,未來在原材料、香料與肉品的相互承認是否受影響,尚不得而知,形成臺灣未來出口清真產品至印尼的不確定因素。

申請清真認證前,須考慮哪些事?

雖然各國清真認證遵循同樣的大原則,但並不像ISO 22000、良好作業規範(GMP)是全球通用標準。廠商決定是否申請清真認證、向哪個國家及單位申請時,可就以下幾點來考量。

首先,目標客群是否為穆斯林?例如,對馬來西亞華人來說,產品是否有清真認證並不影響購買意願。其二為產品特性,各國清真認證皆設定產品範疇,若產品落在此範疇,則可考慮取得清真認證。由於對穆斯林來說,較有疑慮的產品是肉品、加工食品,目前各國認證範疇多以這兩者為大宗,雖有擴及美妝保養、醫藥及醫療產品的趨勢,但因追溯上游原材料、置換為清真原材料的難度較高,目前尚不普及。在《伊斯蘭教法》中稱為自然清真(Naturally Halal)的蔬果、有鱗水產品,若以穆斯林國家為目標市場,取得清真認證可視為市場營銷手法,強化穆斯林消費者對該國農水產品的信心,但並非必要條件。

總而言之,雖然清真認證對穆斯林消費者有一定吸引力,但現階段並未有穆斯林國家將清真認證設為進口必要條件,即使落實教義相對嚴格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非清真產品也能合法進口,只是被限制僅能在特定地點販售。廠商須注意的反而是各國更上位的進口相關法令,例如印尼食品與藥物管理局(BPOM)的進口准證,往往才是產品能否銷往該國的關鍵。

清真認證只是穆斯林市場的入場券,並不表示只要取得認證就一定能暢銷。張鈺惠提醒,「還是要回歸基本的市場面問題,例如沙茶醬也可以取得清真認證,但這個產品本身不見得符合當地消費者需求;或是產品雖然有標章,但包裝上全都是中文字。口味、包裝、行銷等市場接受度的因素,影響可能還大於有沒有拿到清真認證。」清真認證的發展,固然起源於商業利益,但若能深入了解穆斯林的文化與生活習慣,進而建立友好關係,生意才能做得長久。

本文轉載自《豐年雜誌》20186月號封面故事。《豐年雜誌》電子書平台,請參考:udn讀書吧TAAZE 讀冊生活HyReadZinio華藝線上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