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龍果面積近3千公頃】改良場籲計劃性生產 產期調整至節慶前後

近年來紅龍果種植面積大幅增加,從100年不到1千公頃截至106年已突破2800公頃,預估107年面積接近3千公頃,各地改良場紛紛辦理說明會,希望農民能提高品質、控制產量。台東場副研究員陳奕君建議農民,紅龍果疏花包括隔批留花、4至5枝條留1花、單邊留花等原則,並把產期調整至價格較好的節慶前後。

據農委會資料顯示,100年紅龍果種植面積為877.84公頃,106年已達2846.94公頃,台東區農業改良場副場長陳昱初出席「紅龍果品質說明會」時表示,107年估計紅龍果面積已有近3千公頃。每年6至10月是紅龍果的盛產期,目前國產紅龍果仍以鮮食為主,外銷及加工量不多,大量鮮果進入內銷市場後,很容易影響價格。

陳奕君指出,紅龍果疏花原則包括隔批留花,讓枝條有休息的時間;選留健壯的枝條留花,約4至5條枝條留一朵花即可;目前紅龍果多採離地式種植,農民可以每次選擇單邊留花。透過疏花提高品質,價格會更好。

「特殊節慶前後價格會較好」,陳奕君說,紅龍果很容易做到計劃性生產,有花苞至開花時間約17至18天,開花至結果約35天,農民可以選定中元節或中秋節生產。

陳奕君也說,紅龍果病蟲害相對容易管理,若台東地區農民能以有機或友善農法做為紅龍果產業發展的主軸,結合加工及行銷等6級產業化概念,就能創造高競爭力的紅龍果。

各地改良場紛紛辦理說明會,希望農民能提高品質、控制產量。圖/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