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辣妹比基尼變成月琴阿嬤與古調,後墾丁時代走向藝文生態風

文/林宜潔 攝影/林宜潔

半島歌謠祭能夠蛻變創新,背後的「恆春新住民」功不可沒,這次籌辦歌謠祭的里山生態有限公司,就是由一群屏東科技大學畢業生創立。

里山生態有限公司執行長林志遠就讀屏科大時,就跟著森林系教授陳美惠到恆春半島做社區營造,已蹲點10年,就此被恆春半島的土黏住,2012年成立公司,持續與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及屏東縣政府合作,推動11個社區發展生態旅遊。

根據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統計,墾丁旅遊人次從2014年至今一路腰斬,從837萬下滑到去年約430萬人。恆春在地生態旅遊在這一場戰役中毫無疲態,人數不減反升,推動短短6年人數已翻升6倍,去年人數達到 4萬5千人之多。

恆春的生態旅遊有多精彩,連知名麵包師傅吳寶春師傅都知道,並已連續兩年贊助清貧學童參加「恆春半島食農教育體驗營」。由社區導覽員帶領學童走訪屏東龍水、後灣等社區,參與生態觀察、及野外露營等生態教育活動,安排手做紅龜粿、鹽滷豆腐、剩食分享等食農教育課程,讓小朋友體驗臺灣的美,並加深對在地食物、土地及環境的關懷意識。

水蛙窟是臨近龍磐公園的聚落,社區裡有一大片草原與樹林,吸引大量梅花鹿棲息,遊客參加水蛙窟生態旅遊,可以觀賞梅花鹿優美的身影。(攝影/蕭仲昕)

林志遠說,去年進一步將各社區協會整合成「屏東縣墾丁生態旅遊聯合發展協會」,培訓的社區導覽員約有45位。「在地導覽員很多都是社區的居民,做社區活動可以有營收,也可以支持社區永續發展。」

年輕人的努力,恆春鎮農會總幹事林順和看在眼裡,他開玩笑說,這種知性之旅就是要走精緻,必須要靠「文青」來做。「把恆春半島的農業旅遊發展起來,以後大家都不用跑去日本北海道『來去鄉下住一晚』,就來『恆春住一晚』就夠了。」

新住民開書店、藝廊,為恆春帶進藝術氣息

半島歌謠祭行銷統籌郭德慧也是新住民,他另外一個身分是「紅氣球書屋」女主人。

去年他和老公林彥廷移居恆春開書店,被客人戲稱為「恆春的客廳」。這間臺灣最南端獨立書店,賣書也賣咖啡,為了把藝文知識帶進恆春居民的生活,他們不設低消,並且每個月舉辦兩到三場藝文講座。「就是因為喜歡恆春的生活方式才搬過來,也希望更接地氣,不要曲高和寡,真的跟當地的居民互動。」林彥廷說。

郭德慧(左)與林彥廷(右)去年移居恆春開起獨立書店,輕鬆自在的氛圍讓客人戲稱這裡是「恆春的客廳」。

這樣的心情,與在書店附近的「恆好藝廊」一樣,來自新竹的策展人楊雅儒在繞了地球一大圈後,去年決定移居恆春,希望打造一個不同於一般安靜拘謹的美術館,不僅每兩個月策劃一場全新展覽,並且深入地方挖掘在地藝術家,也鼓勵恆春小朋友放學後隨時到藝廊玩,要讓藝術成為恆春小鎮生活的一部分。

去年成立的恆好藝廊,不走正統美術館路線,歡迎小朋友隨時進門遊玩。

吃得到買得到的半島食物,用在地特色抓住觀光客

除了新住民推動生態旅遊、文化活動,恆春鎮農會也積極用在地農特產抓住觀光客的胃。

恆春半島的氣候終年溫暖,物產豐富,情人的眼淚雨來菇、全臺最低海拔的港口茶、嗆辣的洋蔥、不用削皮的白蘿蔔、海鹽萃取的鹽滷豆腐、個頭嬌小的小黑豆,都是恆春在地特產。

要買這些厲害的在地食材,到恆春鎮農會的小農專區報到準沒錯。去年恆春鎮農會成立小農專區,網羅恆春半島的特色小農,目前已經有多達60幾位農民參加。林順和說,試行一年多下來,小農專區的營業額就達到160萬。

不會煮也沒關係,恆春半島許多社區旅遊都有精彩的特色風味餐,遊客負責玩,準備食物的任務就交給在地專業的總鋪師,保證可以吃到在地口味的好料理。

恆春在地廚師魏妙青,以屏東特色港口茶取代荷葉,端出一道極具在地特色的粉蒸排骨。

隨著墾丁的光彩逐漸褪色,在恆春低頭耕耘的人們,默默走出一條路來。明年,恆好藝廊、紅氣球書屋與里山生態公司與將聯合約10名新成員,成立城東大院子文化有限公司,將恆春古城裡散落的藝文點串連起來,規劃成立在地小農食堂,撰寫在地野菜食譜資料庫。更計畫邀請藝術家、音樂人與廚師駐村、舉辦影展等活動,郭德慧說「我們希望到恆春旅遊不再只是走馬看花,而是紮根在地,真正感受恆春生活。」

騎摩托車穿梭在古城門下,是恆春人才有的古意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