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肉類產業的未來情勢:美中貿易戰、非洲豬瘟以及消費者需求,如何成為全球貿易關鍵因子

內容提供/畜產報導 文/日本農畜産機構調查情報部國際調查團 編譯/中央畜產會企劃組 李祐逸 首圖提供/CC0 Public Domain

隨著世界人口和經濟發展的增長,肉類需求量也不斷增加,美國的肉類產量也有增加的趨勢,出口量預計將達到新的紀錄。另一方面,在美國保護主義的影響下,對於各個國家和地區所追徵的報復性關稅,使得美國畜產品的供給需求充滿了不確定性。

在這種情況下,國際肉類組織(IMS)及美國肉類出口協會(USMEF)於2018 年5月30日到6月1日,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舉辦第22回國際肉類會議(World Meat Congress,WMC),主題為「Trusting in Trade」(信任貿易)。該會議每兩年在世界各地舉行,目的是交換世界各地肉類供需趨勢的信息,並與畜產相關人員進行交流。

第22回國際肉類會議現場。(圖片來源/fleischwirtschaft)

全球貿易體系展望

本次會議有來自40多個國家共750多名畜產業相關人員,聚在一起討論各種問題並強化交流。原定由美國農業部副部長麥金尼參加,但由於正值美中貿易談判,改由美國農業部海外農業局的肯.艾斯利代表出席。其他另有墨西哥經濟部NAFTA 首席談判代表肯尼思.史密斯、歐盟駐美代表顧問赫斯.索利亞,共計3名代表參加全球貿易體系展望座談會,主持人則為前美國商務部首席農業談判代表貝達小姐。座談會內容重點如下:

振興世界貿易最有效的政策及如何看待今後的潛力市場?
  • 美國農業部代表艾斯利:

重要的是向消費者及生產者說明世界的畜產品現況,並且能互相理解。美國努力引進最新的科學技術提高生產力。未來的亞洲是個充滿潛力的市場,但不能忘記的是中國市場具有許多限制。同時,非洲在未來也將是一個充滿潛力的市場。

  • 墨西哥經濟部首席談判代表史密斯:

美國應該停止保護主義並開放自己的市場。墨西哥出口至美國的部分占了總體的80%,由於太過度集中,所以需要分散風險。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對墨西哥來說雖最為重要,但為了降低其依賴性,進行多邊國家貿易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而TPP 11即將完成國內程序,希望能早日生效,並開始與日本和越南進行貿易。未來的亞洲是個充滿潛力的市場,墨國也以TPP 11為中心持續關注印尼市場動向。若是美國脫離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墨國將必須努力開發農產品的新市場。他也同意中國有很多貿易限制。另外,清真食品也是貿易的必要因素。

  • 歐盟駐美代表顧問索利亞:

當國家向錯誤的方向前進時,每個國民都會無懼的提出反對聲。雖然美國是最大的貿易夥伴,但歐盟目前正與日本、印尼、菲律賓等國家進行貿易談判,並已與韓國和越南簽署了協議。亞洲是一個未來充滿潛力的市場。在畜產貿易中,動植物檢疫及食品安全、衛生或植物檢疫措施(SPS協議)的協議可能也是一個難題,因此如何基於科學做出應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座談會出席人員:右起艾斯利先生、史密斯先生、索利亞先生、貝達小姐。(圖片來源/fleischwirtschaft)

WTO應扮演的角色為何?

艾斯利認為,雖然世界貿易組織(WTO)是一個必要的機關,但現在雙邊貿易協定已取代多邊貿易協定成為主流,所以檢討該組織的時候到了。必要時應進行改革,以符合當前的貿易模式。

但索利亞認為,WTO的規定應該得到尊重。因此,所有影響貿易的事項,如國內產業保護的補助金和對進口貨物徵收關稅,都應該獲得WTO的認可。遵守國際規則是最優先事項,而本國內部所獨有情況則是次要事情。不要太低估了WTO。

史密斯同意索利亞的意見。認為世貿組織是世界貿易的支柱,一切問題都應通過談判解決。

關於肉類替代製品(素肉)

艾斯利表示,重要的是確保食品安全並加深消費者的瞭解。即使是肉類替代製品,也應適用於食品安全法規,他認為應採用標籤標示,以與傳統畜產品區分。

史密斯則表示,肉類替代產品是時代的潮流,數十年前尚不存在的新型態食品現已誕生。肉類替代產品也有助於解決先進國家的肥胖等問題。為了應對新型態的食品,應使用適合的法規來規範,而為了向消費者傳達正確的情報,以標籤標示區分確實也很重要。肉類替代製品也被列為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中的考慮課題之一。

消費者的需求

艾斯利指出,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農民市場正逐漸增加,消費者對食品的關注度正在上升,而新技術的導入提升生產效率也非常重要,因此只要進行適當的風險評估,便不需要排斥科學技術。因此也沒有必要否定基於科學所使用的生長激素及萊克多巴胺。

史密斯表示,消費者不僅對食物品質和營養成分感興趣,對動物福祉也同樣關心。面對消費者的這類需求,我們需要提供消費者各種選擇項目。

索利亞則認為,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興趣非常大。消費者開始與生產者建立聯繫,可能有必要縮短供應鏈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此外,歐盟雖對食品安全有嚴格的貿易規定,但該標準適用於歐盟內部的所有成員,絕不是因為保護主義的緣故。為了確保食品的安全性,生長激素在歐盟境內被禁止使用。

由此可推估,未來牛肉、豬肉、禽肉和羊肉的生產及需求量都將會持續增加。(製表/日本農畜産機構調查情報部國際調查團)

變化的世界-影響肉類貿易的因素

美國肉類出口協會的艾琳.波娃提出了未來世界的畜產品供需預測:預測未來10年間世界肉類生產量,包含牛肉、豬肉、禽肉和羊肉將會持續增加。同樣的,預測未來10年的消費量將有所增加,但每人的平均消費量,僅有家禽肉增加,牛肉和豬肉的生產將無法跟上人口增長的速度。隨著經濟增長,畜產品消費量會隨之增加,2017年時,韓國、中國、臺灣的人均牛肉消費量,及韓國、日本、墨西哥、菲律賓和哥倫比亞的豬肉消費量,都創下了最高紀錄。在動物蛋白中,進口的消費量以魚類和貝類中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牛肉和禽肉。這種趨勢在未來10年內不會改變。

此外,亞洲的中產階級人口在2020年時約占全球的一半,在2030年預計將增加至60%以上,畜牧業界可以放較多的關注於此。鑑於世界人口增長和經濟增長,預計未來5年之間食品業界的總銷售額將會增長。特別在電子商務方面的金額,預計從2017年的910億美元,增加80%來到1,630億美元,這增長速度在亞洲也非常驚人。

未來影響畜產品貿易的因素廣泛,其中有美國所掀起的貿易戰爭,在歐洲爆發的非洲豬瘟,巴西和印度的牛肉出口比例擴大,俄羅斯崛起成為出口大國,中國的一帶一路等。

亞洲的人口結構變化,將連帶影響食品業界的發展,同樣也是全球畜產業界關注的方向。(製表/日本農畜産機構調查情報部國際調查團)

近期的消費趨勢
  • 消費者的關心

根據總部設在密蘇里州堪薩斯城的非營利團體「食品誠信中心」的貝克先生說明,消費者在網路上搜尋關於食品的常用字前幾名為:原材料 、健康功效、食品安全、動物福祉。另外從消費者的問卷調查之中得出,對於肉類的生長激素及抗生素殘留的問題非常在意,但有很多人對於生長激素和抗生素之間的差異並不瞭解,顯示出業界和消費者之間的溝通不足。目前消費者雖然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獲得訊息,但是有特別相信身邊人的趨勢。而對方提供的情報有時會超過真實的情況,因此有必要對這些消費者進行澄清。

為了與消費者共享價值觀,重要的是要經常傾聽消費者的話,至少提出3個問題,並共同分享相應的知識。此外,根據美國酪農組織乳品創新中心的莉薩.沃森指出,消費者關心之處,在以前為食品污染以及是否為染病動物所製作的肉,另外也會在意是否為低脂肪或是減鹽的成分,現在則是關心有無使用基改作物(GMO),是否依循動物福利,是否壓榨勞工,容器能否回收使用等,關心的範圍很廣泛。

根據酪農界的消費者問卷調查指出,雖有超過80%的消費者對於酪農界抱持著善意且信賴,但也希望能夠得到更多乳製品相關的情報,讓自己能夠安心。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酪農界不僅只生產和出貨,也考慮到動物福利的因素而設計牛舍的空調設施,並導入能持續減少甲烷氣體排放量的裝置,以兼顧環境永續。

如今在全球食安議題的帶動下,消費者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根據酪農界的問券調查指出,人們期盼能夠獲得更多乳製品的相關訊息。(圖片提供/CC0 Public Domain)

印第安納州一家名為「Fair Oaks Farm」的酪農場就正致力於生質能源(以家畜的糞便生成)的利用。更向消費者開放農場,使消費者瞭解生質能源的由來。在這個農場中,不僅有養豬及種植玉米,還有自產自銷的農場餐廳,也成功地進行了6次產業化。

  • 為明日的消費者做準備

根據美國營銷顧問公司Midan Marketing的麥克先生指出,未來將以千禧年世代(2000年後成年的世代)為中心檢討販售策略。千禧年世代趨向於要求食品及企業的透明性,購買商品前會使用QR 碼閱讀產品的相關訊息。此外,消費者對健康的關注也隨著時代而變化。2000年初期時,重視低卡路里和體重控制,但從2004年開始到現在,自然食品及有機食品則備受關注。然後從現在起,會關注某些特定的營養素攝取後,對於身體是否有良性的影響。

消費者與肉類業界的觀念不一定相互認同,但這就是必須努力的地方。畜產業界的主要課題:動物福祉和SPS協議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前秘書長伯納德.瓦拉博士說,動物對人來說,是不可缺乏的貴重蛋白質和氨基酸來源,也提供了毛皮等衣物的原料、有代替人類工作的探查犬,也可提供心靈慰藉,而且也加速臟器移植科學的進步等,是延續人類生活所不可欠缺的。

目前這些與人類有密切關係的動物,有人畜共通傳染病、抗藥性細菌(AMR) 和環境議題等很多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在「One Health」的概念下,公共衛生和動物健康被視為一個整體,由FAO、OIE、WHO共同合作來解決相關問題。

在未來全球畜產業界的情勢中,動物福利同樣也是關注的焦點議題之一。(圖片提供/CC0 Public Domain)

然而,為了對抗包括AMR和人畜共通傳染病,最重要的是必須要有國家層級的一些措施配合,在瞭解每一個國家和區域的特殊情況後,再以同樣的思維解決這些問題。SPS協議是WTO應遵守的事項之一,OIE則負責制訂準則。動物福祉雖然未包括在SPS協議中,但經OIE制訂標準後,便能成為協議的起點。動物福祉已逐漸被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所接受,在此也呼籲世界各國都能接受動物福祉的規定。

這次WMC的會議上不僅提出了全球肉類的供應情況,也揭露了消費者的需求趨勢。消費者有多樣性的偏好,生產業者不僅需要提供安全的肉類食品,也應該考慮到動物福祉,建立良好的生產體系,並活用影響力向消費者提供正確訊息。

動物福祉的措施無法立即增加生產者的收入。然而從長期來看,為了畜牧業的穩定發展,消費者的理解是不可缺的一環,而畜產相關團體或組織也必要對這些措施提供支援。這些措施需要腳踏實地來做,生產者和消費者若能互相配合,便能促成畜產界的穩定發展。

關鍵議題:美國貿易戰的未來

新聞持續報導的「貿易糾紛」始於美國川普政權在今年3月對中國生產的鋼鐵和鋁製品徵收額外關稅,中國則在4月份對美國農業和畜牧產品(例如大豆和豬肉)加徵關稅以示報復。另外,美國在5月底時也另外對加拿大、墨西哥和歐盟的鋼鐵及鋁產品徵收額外關稅,而這些國家和地區也加徵美國畜產品額外關稅以反制。到目前為止,對美國畜產品徵收的主要關稅如下表所示。

由於美國農畜產品被徵收額外關稅後,失去市場的美國農產品價格預計將會下降。事實上,中國在4 月時宣布對美國大豆追徵25%關稅時,市場便做出了反應,美國大豆6月的價格較4月下跌約2美元/英斗。

對美國畜產品加徵關稅的狀況。(製表/日本農畜産機構調查情報部國際調查團)

美國出口至中國的大豆約占總數的一半,追徵額外關稅所造成的影響很大。美國玉米主要出口至墨西哥和日本,儘管除中國外的國家也是主要出口地,但此刻市場價格已下跌。

若美國畜產品的市場價格下跌,預估將被無課稅的第三方買走,但收購的數量也有其限度。根據美國畜產相關人員的說法,本次貿易戰爭向無法預測的狀況發展,而這場貿易戰結束的時機點可能會在今年11 月美國國會選舉(期中選舉)之後。如果貿易戰爭久拖不決,將會損及全世界的供需平衡,造成農畜產品市場混亂。

本文譯自日本農畜產業振興機構出版之《畜產の情報》2018年9月號,同時自《畜產報導》10月號摘錄,原文標題為〈世界肉類產業的未來情勢〜信任將是影響貿易的關鍵因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