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樹葉來擋太陽,臺東林農種段木香菇存活率破9成

文/林慧貞 攝影/林慧貞

林下經濟正夯,屏東許多部落的段木香菇近幾年受到市場熱烈歡迎,供不應求,臺東也有林農看準商機,去年和臺東林區管理處合作,試辦用疏伐下來的長尾尖櫧、楓香種菇,在造林地樹冠層下搭菇寮,遮光降溫又保水,第一次採便大豐收,菇農欣喜直說,段木香菇一年約可採6次,只要採2次就回本,連四個兒女都回家工作了。

林下種菇有收入,提升林農造林意願

為涵養國土,林務局長期推動「獎勵輔導造林」、「平地造林」計畫,不過一次得種20年,每公頃獎勵金60萬元,換算下來,一年僅約3萬元收入,使得林農造林意願越來越低。

為了維持林農經濟穩定,臺東林管處去年試辦「國有林租地造林地新活力計畫」,和成功事業區第18林班4位農民合作在造林地樹冠層下種段木香菇、1位農民種愛玉和大果藤榕,研究林下短期作物栽培方式和收益。

臺東林管處輔導林農在造林地樹冠下種段木香菇

李清亮便是參與種植段木香菇的林農之一,他在0.239公頃的造林地種了楓香、臺灣櫸、光臘樹等等,利用自家疏伐下來的楓香做段木原料,另外購入印度苦櫧、杜英、相思樹等,臺東林管處也提供疏伐下來的長尾尖櫧,今年1月底完成植菌,9月開始收成。

目前已經收穫4300多斤濕香菇,135噸林木中只有5噸耗損,成功率超過9成,11月7日舉辦觀摩會時,吸引20多位農民到訪,連屏東林管處也來取經。

菇農:一年可採6次,只要採2次就回本

「我四個兒女都回家來幫忙了。」李清亮拔起又大又厚的香菇,臉上藏不住笑容。他開心表示,段木香菇一年約可收成6次,濕菇和乾菇重量比例約10:1,一斤乾菇售價約1200至2000元,「採2次就回本了。」

香菇菌種超過30度便難以生長,李清亮善用造林地優勢,以樹冠層和黑網遮蔭,還用心地架溫度計,天天記錄。「今年夏天,我們這裡只有2、3天超過30度而已。」李清亮說,由於有林木遮蔭,菌種生長狀況很好,未來若其他農民有需要也會提供技術支援。

李清亮為了種香菇,特地帶著家人自費到西部上課,拜師學藝,還請人來評估種植環境透光率、濕度、排水等等,研究如何設菇寮。指導的師傅在觀摩會當天造訪時,大讚李清亮種得比自己還好,東部山區環境條件比西部適合種菇,段木來源多樣,尤其殼斗科的植物如長尾尖櫧,種出來的菇比西部相思樹栽培的菇口感好。

就品質和產量來看,李清亮表示,長尾尖櫧、楓香種出來的最優異,不過目前自己栽培的楓香數量還不夠,得向外購買,未來考慮多種一點楓香樹。

李清亮開心地說,種菇收益好,採兩次就回本

農民栽種意願高,缺工門檻有待解決

林務局去年喊出「國產材元年」,除了希望重啟人工林伐木經營,另一項重點便是推動林下經濟,在森林冠層下經營森林副產物,收成短期作物,維持林農在造林期間的經濟穩定。

目前林務局已正面表列可進行林下養蜂、山胡椒、金線連、段木香菇及木耳等4項森林副產物,最快明年初內政部將修法,在《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所列的林業用地容許使用項目「林業使用」項下,增列「林下經濟經營使用」。

臺東林管處處長劉瓊蓮表示,林管處和李清亮已建立段木香菇栽培技術,希望推廣更多林農加入試辦行列,結合造林樹種種楓香、長尾尖櫧等,將來農民就可將疏伐下來的木頭當段木,自給自足種菇。

觀摩會現場也有不少林農心動,不過他們紛紛表示,種菇需要的技術和人力繁雜,可能得要解決自家缺工問題,才能投入栽培。

段木香菇一天要採收4次,半夜4點也得起來收,烘乾時更是整晚都不能睡。劉瓊蓮表示,林管處挑選合作農民時,會先考慮交通出入方便性,以及人力是否足夠,有興趣的林農可跟各區的林管處工作站聯絡。

段木香菇採收費工,烘乾時也必須24小時顧著,需要有充足人力才能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