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農田水利設施巡檢及圳路清淤作業

苗栗管理處完成初檢與複檢的二重埤。

苗栗管理處完成初檢與複檢的二重埤。

撰文/李國維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副工程司
圖片提供/農業部農田水利署

臺灣地形陡峭、河川短促,加上海島型氣候導致降雨時空分布不均,豐枯水期差異顯著,而近年氣候變遷又更使枯旱缺水與短延時強降雨等加劇。農業部農田水利署(以下簡稱農水署)各管理處轄管之農田水利設施,承擔穩定灌溉任務功能。

面對水文氣候的劇烈改變,農田水利設施需透過定期巡檢與清淤,維持正常灌溉排水功能。若巡檢及清淤作業不到位,容易造成農田水利設施故障或結構受損,不僅影響灌溉效率,更可能在汛期引發漫溢與溢流風險,威脅農業生產環境。

為確保所轄農田水利設施順利運作,農水署各管理處已於2025年2月完成設施初檢與複檢作業,確保各工作站已如期如質完成設施之檢查及缺失改正;農水署復於2025年2月至3月間辦理抽檢作業,透過相關初(複)檢、抽檢等整備作業,於汛期來臨前即已完成農田水利各項防災整備工作,確保各管理處所轄農田水利設施於汛期間得以正常運作,降低汛期間各項農田水利災害,保障農業生產的穩定與安全。

此外,農水署亦運用多元數位工具,包含精進農田水利設施之巡檢維護作業,有效提升巡查即時性與準確性,以及多元圳路清淤通報工具,即時掌握點位並迅速辦理清淤,提升整體農田水利灌溉管理效率,建立更具韌性的農業灌溉系統。

農田水利汛期前各項整備作業

隨著近年氣候變遷,臺灣汛期與非汛期之時空分布雨量差異愈趨明顯,而農田水利灌溉事業面臨更大挑戰。農水署為落實2025年整體農田水利防汛整備工作,於2024年11月20日召開農田水利災害防救業務檢討會議,決議由各管理處督促所轄工作站於2024年12月底前完成各項農田水利設施之自主檢查及缺失改善,各管理處需於2025年2月底前完成初檢與複檢。此外,農水署各管理處亦加強在農業經營專區辦理農田排水清淤工作,截至2025年7月止,2025年度辦理清淤長度總計約4,484公里,清淤量體達55萬餘立方公尺。

此外,農水署已於2024年12月底前完成相關重要閘門、農田排水及埤塘抽檢作業規劃,並於2025年3月25日完成抽檢,其中農田水利設施管理抽檢作業係由農水署邀請專家學者(包括土木、水利、水保、生態、機械與電機相關技師以及農田水利事業專家學者等)擔任委員,進行書面文件審查、現地設施抽檢以及設施維護管理業務意見交流,提升整體農田水利設施維護管理作業品質及精進災害整備應變機制,期以透過不同專業角度檢視各類設施,提升各類農田水利設施維護整備以及災害應變效率,減少農田水利災害發生。

導入巡檢平臺,提升作業精準度

過去,水門等設施的巡檢以紙本方式紀錄為主,不僅需人員手寫填報,資訊回傳也需後續人工彙整,往往造成資料延宕與效率低落。為改善此一情況,農水署導入水門設施巡檢管理系統,並結合NFC感應技術,巡檢人員只需透過手機感應安裝於現場的NFC標籤,即可登入水門設施巡檢管理系統,填入設施現況與維護需求,並即時上傳現地照片。

設施巡檢管理系統的應用不僅推動了紀錄的數位化與格式標準化,更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巡檢作業流程。巡檢人員必須依規定到場檢核,每筆巡檢資料皆會自動歸檔至後端管理平臺,形成具完整性的數位履歷。如此一來,不僅能降低紙本紀錄與行政作業成本,也能避免人工查閱與登打錯誤,有效提升巡查效率與管理精準度。

巡檢人員感應NFC標籤,填寫設施巡檢成果。
巡檢人員感應NFC標籤,填寫設施巡檢成果。

建構設施管理資料庫,落實數位治理

水門設施巡檢管理系統的導入,使管理處能即時掌握設施運作狀態與維護需求,當設備出現異常時,能及早發現並迅速排除,降低對日常灌溉管理及排水防災的影響,進而強化日常維護能量並預防突發狀況的發生。更重要的是,透過持續累積的數位化資料,不僅能進行設施異常統計與趨勢分析,也可作為後續維護決策的重要依據。

設施巡檢管理系統可減少人力投入紙本紀錄與資料彙整的負擔,讓管理處能將更多心力投入在設施維護與改善。且透過長期資料的累積,農水署及管理處也能進行大數據分析,掌握水門設備異常的頻率與分布,快速比對是否存在結構隱患,藉此研判容易發生問題的區段或設施,並提前規畫維護計畫或即時採取因應措施,降低設施損壞與農田淹水的風險。

此外,藉由水門設施巡檢管理系統與全國性資料庫及平臺的整合應用,農水署得以全面掌握各地農田水利設施之運作狀況,進一步規畫更精準的維護策略,並強化灌溉管理效能,落實水利設施數位治理。

高雄管理處完成初檢與複檢的陷後坑埤制水門。
高雄管理處完成初檢與複檢的陷後坑埤制水門。
南投管理處完成初檢與複檢的龍泉圳進水口閘門。
南投管理處完成初檢與複檢的龍泉圳進水口閘門。
宜蘭管理處完成初檢與複檢的南富四中排防潮閘門。
宜蘭管理處完成初檢與複檢的南富四中排防潮閘門。

清淤通報專線及通報網

農水署各管理處轄區幅員廣闊,管理圳路約有7萬公里,農水署為提倡公私協力,提供農民或民眾多元圳路清淤通報管道,農水署已於2023年完成建置「圳路清淤通報專線及通報網」通報機制。其中,圳路清淤通報專線為方便諧音記憶,專線電話為0800-788-717(請幫忙清一清),而圳路清淤通報網可透過掃描QR Code或是輸入下列網址進行通報,網址:https://www.channelmm.ia,gov.tw

農水署為確保提供農民穩定灌溉用水,均定期辦理各項圳路清淤工作,民眾除透過既有向農水署各管理處工作站通報清淤需求方式,亦可透過上開圳路清淤通報專線及通報網進行雙軌通報,農水署確認位置後,即立即清淤,以確保圳路暢通。

「圳路清淤通報網」提供民眾友善、易上手的操作體驗,在網頁及手機設計採簡潔易操作的方式,讓民眾能輕鬆完成通報流程。民眾只需填寫聯絡資訊、通報地點以及通報內容等3個步驟,在1分鐘內即可完成通報;而已習慣就近通報之民眾,各地方工作站仍可持續受理電話或現場通報,採取併行通報機制。若遇到非權責之渠道,農水署主動函轉相關權責單位進行處理,確保案件均可得到適當的處理。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造成旱澇不均,為審慎因應氣候變化所致之極端降雨型態,農水署於汛期前落實多元減災整備作為,使防災業務效能大幅提升。首先農水署透過訂定各項農田水利設施巡檢、維護機制以及清淤工作,各管理處於汛期前落實執行,並於汛期間確實辦理災中應變以及災後復原;再者,透過導入巡檢平臺、建構設施管理資料庫等科技管理作為,提升巡檢效能與落實數位治理。最後,農水署為加強圳路清淤案件效率,推出圳路清淤通報網及免付費通報專線,讓民眾以簡單迅速的方式通報淤積事件,期望透過機關及民間通力合作,快速解決圳路淤積情形,且透過蒐集民眾通報紀錄分析淤積熱點,針對熱點提升巡查力度,增進清淤效能,維護優質農業灌溉服務。

以設施巡檢管理系統統計設施情況並掌握追蹤異常處理進度。
以設施巡檢管理系統統計設施情況並掌握追蹤異常處理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