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修法乳飲品標示規定,明定只有國產乳品才可標示「鮮」字,進口乳品只能稱「牛乳/奶」,以此作市場區隔。中華民國乳業協會今(4)日歡慶70周年慶,但因臺美關稅談判正在進行中,酪農卻擔憂美國強壓臺灣讓步,臺灣乳業恐再受衝擊。乳業協會秘書長方清泉表示,美國再怎樣不能抹滅我們食品安全,抹滅消費者知的權利,乳協會據理力爭,跟美國奮戰到底。
國內因應《臺紐經濟合作協定》今年起全面生效,擔心紐西蘭液態乳零關稅進口衝擊國內乳業,在產官學共同努力下,衛福部公告修正「鮮乳保久乳調味乳乳飲品及乳粉品名及標示規定」,明定只有取得鮮乳標章、CAS或產銷履歷標章的國產乳品可以標示為鮮乳/奶,明年7月1日正式生效。但酪農產業擔憂美國視此為貿易障礙,要求我標示政策易轍,或要求美乳零關稅輸臺,都將衝擊臺灣乳業。
「我非常擔心!」高健食品衛星牧場聯誼會會長、中央畜產會乳價評議委員張正杰表示,他看臺美關稅談判,「美國不是老大、是美國老爸」,相信政府在談判上也有很多無力感,不是政府的錯;《臺紐協定》是12年前簽署的,國內有12年時間應對,但現在臺美關稅談判「美國政府何時有動作不知道」,因此產業普遍擔憂。
張正杰指出,據他所知Costco好市多一年進口鮮乳產品約5萬公噸,已占臺灣市場12%,因保存期限久長達90天以上,價格又低,對國產鮮乳相對不公平;臺灣酪農也認為應該開放市場,因此要求只要標示清楚,讓消費者能清楚識別國產、進口乳品,其他就由市場作選擇。
針對國內規範國產乳品才得以標示鮮乳,可能讓美國視為貿易障礙。方清泉直言,「美國銷到全世界的產品不是也寫他們國家的名字嗎!」各國食品規範追求的是公平,要讓消費者完全清楚知道吃的是什麼東西,保護消費者知的權利,「我們自己標示國產的產品,有什麼不可以!」他說,美國再怎樣不能抹滅我們的食品安全,抹滅消費者知的權利,乳協會據理力爭,會跟美國奮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