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與臺灣師範大學團隊合作研究,證實棲息南投魚池、過去被誤認為「豎琴蛙」的蛙類,是臺灣特有種「魚池琴蛙」,族群數量估僅300至700隻,是全世界最瀕危的蛙類之一。生多所透過縮時攝影,首度記錄齊完整繁殖行為,今(21)日正式發表,揭開魚池琴蛙雄蛙在泥灘地築巢,會以身體推土、旋身、後肢側踢等方式,做成陶坯狀的巢窩外型的特殊行為。
魚池琴蛙(Nidirana shyhhuangi)過去被誤認為和分布於日本琉球的豎琴蛙(Nidirana okinavana)為相同物種,近年透過遺傳鑑定技術,才證實臺灣的魚池琴蛙已明顯遺傳分化為獨立物種,臺灣並無豎琴蛙分布。魚池琴蛙僅分布於臺灣南投魚池鄉的2處棲地,面積約1.4萬平方公尺;族群量約300至700隻,是《2024臺灣兩棲類紅皮書名錄》登錄的極危(CR)物種。
動物繁殖行為有特定時間,魚池琴蛙築巢隱密,巢窩洞口僅1公分大小,觀察困難,且人為直接觀察可能干擾其繁殖行為,人為反覆踩踏也會對棲地造成破壞,生多所因此導入縮時攝影,記錄其生殖季行為。生多所副研究員林春富表示,魚池琴蛙繁殖季在5到9月,其他季節在棲地跑來跑去;全世界約有9千多種兩棲類動物,琴蛙屬(Nidirana)有21種,約半數會築巢,但在泥灘地築巢的較少,像魚池琴蛙做成陶坯狀巢窩的又更少。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運用縮時攝影記錄魚池琴蛙生殖過程。(圖片提供/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攝影/林春富)
魚池琴蛙雄蛙在生殖季會從傍晚6時開始挖掘泥窩,築巢時間平均145分鐘,其中最久可達6小時21分,修築完畢就會跳進巢窩鳴叫吸引雌蛙;只要成功吸引雌蛙,就會在巢中完成配對與產卵,從配對到產卵約歷時30分鐘。雄蛙對其修築的巢窩有強烈的守護行為,有其他雄蛙接近就會發生肢體衝突,會發生追逐、扭打、壓制、對峙等各種行為樣態。
魚池琴蛙產下的蛙卵被包覆在吸水膨脹的透明膠質中,早期胚胎在膠質保護下,即使遭遇大雨淹沒窩巢,也不易從巢口流出,降低被天敵掠食的風險;若短期內沒有降雨,胚胎也可持續在窩巢中發育成為蝌蚪,直到大雨來臨、沖開窩巢,或水位高漲淹沒窩巢時,順勢流入下方水體,四處擴散覓食。
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今日發表魚池琴蛙繁殖行為全紀錄。(攝影/游昇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