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菇、草菇、巴西蘑菇等草生性菇類栽培使用堆肥,但堆肥需要近月時間,翻堆作業更耗費人力,農業部農業試驗所開發小型菇類堆肥發酵裝置,透過智慧發酵控制,無須人工翻堆,節省75%人力投入,且提升發酵效率,縮短至少3分之1堆肥時間。此裝置已取得國內新型專利,小型裝置可一次性生產300公斤堆肥,適合小規模菇類生產使用,但仍能客製化放大尺寸,推廣產業應用。
草生性菇類栽培需要使用稻草與禽畜糞等原料的堆肥,因菇類堆肥屬有氧發酵,且會產生氨氣,仰賴人力翻堆供氧脫氨,設置堆肥場也要相當成本。農試所開發包含桶槽與控制模組等設備的小型菇類堆肥發酵裝置,透過偵測桶槽內堆肥氨氣濃度,微電腦控制適時打氣排氨,可免人工翻堆。農試所研究員石信德表示,傳統堆肥約需25至30天,以此裝置堆肥還可縮短10至14天時間,裝置間歇打氣耗費電力也少。
小型菇類堆肥發酵裝置依桶槽大小不同,可一次性生產30至300公斤堆肥。石信德指出,小型裝置主要提供兼職、新進青農等10坪以內菇室小規模生產,也適合堆肥業者試驗堆肥配方、農業職校教學或食農教育推廣應用;並且,以生產300公斤堆肥的一公噸不鏽鋼桶槽為例,空桶重量僅約30公斤,裝置配備臺車,即可靈活移動
石信德說,此裝置去年取得國內新型專利,已非專屬授權技轉設備業者開發產品,可為有需求菇農客製化生產。

小型菇類堆肥發酵裝置。(圖片提供/農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