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李香誼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助理研究員
青蔥(Allium fistulosum)是國人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既可當調料、佐料使用,更是蔥油餅等小吃的主角。然而,臺灣夏季的高溫多雨氣候是青蔥栽培的大敵,連帶導致夏季蔥價飆漲,耐熱性因此成為青蔥育種的重要目標之一。農業部農業試驗所選育的青蔥「台農選1號」,不只口感柔嫩細緻,更有較主流栽培品種優異的耐熱性與夏季產量,於日前順利技轉後,可望成為蔥農栽培新選擇。
根據農業部《農業統計年報》,2021至2023年間,青蔥的全國栽培面積分別為4,460公頃、3,946公頃及4,017公頃,產量則達到102,995公噸、88,113公噸及87,464公噸。彰化縣、雲林縣和宜蘭縣位列全國前三大栽培地區,彰化縣占總栽培面積41.6%,雲林縣為35.7%,而宜蘭縣則占9.1%。
臺灣的青蔥栽培可分為三大類型:北蔥、四季蔥(日蔥)和粉蔥。北蔥主要在雲林以南地區種植,較耐熱耐溼,但葉片纖維較硬且分蘗較少;四季蔥則以宜蘭產區為主,最有名的就是三星地區生產的「三星蔥」,其他農民常栽培的地方品種如「小綠」、「小香」、「懶惰」等,以及「蘭陽1號」、「蘭陽4號」等,都是從四季蔥選育、改良而來。四季蔥特色為分蘗較多、葉肉厚且質地柔軟,但耐熱性較北蔥差。彰化地區則以粉蔥為主,其特性與四季蔥相近,但植株較小。
不同地區的栽培方式也有所差異。宜蘭地區以高畦鋪設稻草為特色,利用植蔥器深植,培育出蔥白長且品質優良的青蔥;西部地區則以淺植搭配中耕培土的方式進行,蔥白較短但產量高,成為冬季主要的青蔥供應來源。


緩解夏季風災豪雨衝擊 農試所耗時6年選育台農選1號
青蔥為重要的辛香料作物,依據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網站資料,臺灣蔥價多落在每公斤30~50元,主婦們在市場買菜時,經常會收到菜販隨手贈送的青蔥。然而夏季蔥價常突破每公斤百元,甚至上飆到200元的高價。雖說青蔥多半當作飲食的配角,但少了這味就是哪裡不對勁,特別是以蔥為主軸的蔥油餅、蔥蛋等料理,蔥是不可或缺的材料,所以對餐廳、小吃攤或在家開伙的民眾而言,往往得咬著牙,勉強加一點,來增添菜餚的風味。
夏季蔥價較高的主要原因為高溫對於青蔥栽培頗具挑戰,尤其風災豪雨多,每當颱風過後,青蔥的價格極易受到波動。而田間的青蔥受到風雨及後續病害的影響,造成植株死亡,或是因病害產生異味而降低商品價值。過去臺灣曾推行將四季蔥種植於設施內,但現有的品種在高溫環境下表現不佳,容易出現植株變小與黃化等現象。
為滿足夏季蔬菜的多元需求並提升供應穩定性,自2013年起,農試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蒐集國內外共86個青蔥品系種子(苗),包括粉蔥、北蔥、四季蔥及日本九條蔥等,並針對不同季節及多個地區進行篩選與評估,經過6年的研究與試驗,於2019年從四季蔥地方品種「黑葉」選育出具有耐熱、耐溼特性的青蔥新品種,並命名為台農選1號。


台農選1號全年皆具高產優勢 辛香味濃、口感細緻豐富菜餚滋味
台農選1號屬於四季蔥,因此有株型直立,分蘖數多,適應性強等特色。夏季高溫的環境下,每公頃產量可達26至35公噸,而在秋冬季節,則可達到28至45公噸,相較臺灣各地常見的栽培品種更高。2017年在鳳山地區栽培台農選1號,8月定植11月中採收,可達每公頃39公噸,而「小綠」則約23公噸;2020年在彰化地區進行試驗,8月初定植、10月底採收時,台農選1號每公頃產量約27公噸,粉蔥則約23公噸。進入秋冬季節後,青蔥產量進一步提升,鳳山地區的小綠可達32公噸,而台農選1號則高達45公噸,顯示其高產優勢。
耐熱性凸出的台農選1號,適合中南部地區於春夏季節栽培,並且在秋冬季節的生產表現同樣優異。平均單欉重在夏季可達到200至300公克,秋冬季節則可達900至1,000公克,其健康種苗與一般種苗生長勢有明顯差異。
台農選1號食用口感柔嫩細緻,辛香味濃郁。料理的餐點佐以些許蔥末,風味便能大大提升,若經過炒食加熱,則能釋放出甜味,增添菜餚味道的豐富度。農試所已陸續在多個地區舉辦台農選1號的觀摩會與說明會,後於2023年8月公告技轉並順利完成。目前,該品種正配合農試所推動的青蔥健康種苗繁殖體系,輔導農民使用健康種苗進行栽培,提升青蔥生產的品質與穩定性。


健康種苗避免病毒傳播 仍須留意水分管理、雨季病蟲害
種植適期:雖然台農選1號全年皆可種植,但秋冬季節最適合。同時,由於其耐熱特性,在中南部地區的春夏季節栽培也能達到不錯的表現。
整地定植:田地連作青蔥容易引發病蟲害,影響產量。種植時應避免連作,並與水稻輪作,這樣能有效降低病害風險。種植前也建議淹水1至2個月,能有效控制根瘤線蟲,及其他土壤性病害的發生。
種植方式:由於平地不容易開花結籽,並保持本品種優良特性,因此採分株方法種植。選用健康種苗,可避免因長期自行留種,潛藏的病毒傳播,而造成植株弱化的問題。定植前剪除根系(保留根盤),並沾附木黴菌、貝萊斯芽孢桿菌等有益微生物,可以促進發根與提高定植後存活率。行株距可根據栽培地點與習慣調整,行距約15~30公分、株距約18~20公分。
施肥管理:定植後可施用開根肥,促進植株根系發育。其對肥料需求量較大,充足的肥料供應能促進植株生長,但夏季應適量減少氮肥,並增加鉀肥的使用,以確保植株健康成長。
水分管理:青蔥生長旺盛期,需充分灌水,並且根據季節進行調整,尤其在颱風豪雨後,要特別注意田間排水,避免積水影響青蔥生長。
採收適期:自分株種植至採收約需80~105天不等,視季節而異,平均生育日數約90天。
病蟲害管理:雨季期間好發疫病,若加上高溫,須留意捲葉型炭疽病(中部地區)及軟腐病,低溫期則易受銹病為害。主要害蟲為葉蟎、薊馬及潛蠅,於東部地區種植,還需另外加強甜菜夜蛾的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