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總編輯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所長 張錦宜
學歷:英國亞伯丁大學動物學系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漁業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系學士
經歷: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研究員兼副所長、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研究員兼組長
口述╱張錦宜 採訪╱潘云薇、余麗姿 整理╱潘云薇 攝影╱潘云薇
臺灣養殖漁業有300年以上歷史,1960年代為國內養殖漁業發展的關鍵時期,草魚、鰱魚和草蝦、烏魚人工繁殖技術成功,1980年代以降石斑魚、午仔魚人工繁殖突破,確立海水魚的種苗生產技術。隨著氣候變遷與漁業資源耗竭,農業部水產試驗所(以下簡稱水試所)開展聚焦高經濟性海水魚類的人工繁殖新發展,包括黑喉、土魠等魚種。
臺灣水產人工繁養殖技術不斷突破,寫下重要里程碑,在世界上占有舉足輕重地位,人工繁養殖不僅成為穩定市場供應的重要途徑,也為漁業資源復育帶來新契機。
臺灣水產種苗人工繁殖技術,第一個有計畫性的研究始於1963年,運用催熟技術,剖取鯉科魚類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添加催產賀爾蒙,對淡水魚種草、鰱魚進行肌肉注射,促進排卵,初次人工授精成功,翻轉臺灣長期以來依賴進口魚苗的局勢,奠定了水產種苗繁殖的基礎,後來人工催熟產卵技術也被應用到海水魚類種苗的生產,具有劃時代意義。
1968年,我們迎來了一個巨大的突破——草蝦人工繁殖成功。草蝦有兩個眼柄,當母蝦單側眼柄被剪除時,其中抑制性腺成熟的X–organ被破壞,母蝦即會迅速轉為性成熟狀態,開始排卵延續後代。當年中央研究院院士廖一久在水產試驗所臺南分所(今海水養殖研究中心)進行研究時,成功培育出草蝦苗,為全世界人工繁殖技術帶來變革,草蝦養殖產業迅速蓬勃發展。1987年臺灣草蝦占全球養殖量的44%,當時全球近一半的草蝦來自臺灣,因而有「草蝦王國」的美譽。
1969年水產試驗所東港分所(今東港養殖研究中心)「烏魚人工繁殖研究隊」在廖一久帶領下,成功實現烏魚的人工繁殖,為臺灣高經濟價值水產養殖技術發展奠定基礎。如今,臺灣烏魚產量約有一半來自養殖。



繼草蝦、烏魚之後,1978年廖一久完成虱目魚的人工培育,促使臺南養殖達人林烈堂於1987年進一步發現,在池中養殖10餘年的虱目魚能自然排卵,並成功誘導公魚排精,最終自然受精孵化出魚苗。這一突破證實了優質種魚對繁殖成功的重要性,成為穩定可靠的種苗供應來源。現今我們所吃到的虱目魚,幾乎都是來自人工養殖。這種把海裡捕捉到的魚養大成種魚,再以人工繁殖進行育苗的技術,是世界首例。
水產試驗所臺西分所(今海水養殖研究中心)於1981年成功開發文蛤人工繁殖技術,使得文蛤苗的來源不再依賴自然撈取。時至今日,臺灣仍是在淡水河抓取種貝進行催熟,再將產出的苗放回河中,這樣能保證臺灣的文蛤種原族群不受到干擾而減少。
石斑魚的人工繁殖、育苗技術是百家爭鳴的結果。1980年代在各界努力下,已有多種石斑魚,可經由人工繁殖達到完全養殖。而四絲馬鮁(午仔魚)屬於嬌嫩魚種,幾乎無法在捕撈後存活;但對於這種繁殖困難的魚類,只要能找到受精卵,就有機會進行養殖。1996年後午仔魚陸續在人工環境下誕生出魚苗,由第一子代育成種魚,使得牠不再那麼難養,讓臺灣在午仔魚人工繁殖上取得了更大突破。未來我們希望借鏡科威特的白鯧人工繁殖技術,培育高經濟魚種。


推動漁業資源復育計畫 取得種魚是一切根本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全球氣候暖化趨勢,烏魚的捕撈已經面臨愈來愈大的挑戰。
過去,烏魚的捕撈主要集中在臺中和彰化地區,但隨著氣候變遷,魚群逐漸往北移動,現在甚至在新竹和苗栗一帶才能捕撈到烏魚。以前我們在屏東東港進行烏魚的人工繁殖研究,近年也因東港水溫太高導致烏魚無法產卵結子。
地球暖化現象持續惡化,臺灣沿近海捕撈量愈來愈少,促使水試所於2021年開始啟動「漁業資源復育計畫」。在復育過程中,我們意識到成功的關鍵在於,要能夠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捕撈到已經性成熟的魚。於是轉變策略,讓漁業研究者擔任先行者,繁養殖研究專家在後,合作開發黑䱛(黑喉)、赤鯥(紅喉)、土魠、白鯧、赤鯮等高經濟深海魚種繁養殖技術。
這類魚種的開發,強調「種魚為王」,必須遵循魚群習性與繁殖季節,才能採集到性成熟的魚,再進行減壓及蓄養。以棲息在200至400公尺深的紅喉為例,當牠被捕撈上岸時,隨著水壓急劇下降,魚體內的氣囊等器官會因壓力不平衡而膨脹,造成內部器官的損傷,這是導致紅喉捕撈上岸無法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便使用減壓艙也無法提高存活率。
有一天,一位老船長告訴我們,為什麼不試著在200公尺處捕撈呢?他提到,紅喉在繁殖時會浮到200公尺水深處。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一直以為要在400公尺深棲息地捕撈,其實可能抓到的都是未成熟的魚。於是,決定在200公尺處捕撈性成熟的紅喉,不僅可以確保魚的存活率,還能成功繁殖。
水試所培育的魚苗會優先放流,因為資源復育始終是我們的首要任務。水試所針對大洋性、陸棚性及定棲性魚介貝類進行種原蒐集與繁殖試驗,目前已蒐集近20物種,除了建立水晶鳳凰螺、銀塔鐘螺、遠海梭子蟹、鋸緣青蟹、日本鮸、條石鯛、虎斑烏賊與萊氏擬烏賊等物種繁殖技術生產種苗放流,黑喉的繁殖更創下全球首例。
水試所攜手民間業者 早日將種苗生產推向市場
水試所在人工繁殖策略上分為3個層次,以能在海上捕到活的種魚為第一優先,黑喉正是我們可以在海上抓到活種魚的第一個魚種,可以帶回實驗室催熟處理,讓牠們能夠產精、產卵,這樣對魚的傷害最小。第二個策略是在海上捕獲的魚在不完全是種魚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將魚帶回陸上池子中,經由飼養培養成種魚,再進行催熟,目前的紅喉和赤鯮即屬這種型態。第三種情況,是在前兩種策略都無法實施時,運用海上人工授精,再將卵孵化魚苗,例如土魠。
目前這幾種高經濟魚種,黑喉人工養殖技術較為成熟,去年種魚產下的魚依然存活,這代表牠們已經適應了陸地上的養殖環境,並且每年都能繁殖,目前正在洽談技轉;從現在時間開始起算,大約需要5年時間,技轉企業的苗魚才能夠上市。
以往水試所必須確保自己已經掌握完整的人工繁殖技術,才會進行技術轉移,現在開始嘗試將最後一哩路與民間共享。因民間繁養殖業者擁有較具規模的設備,加上本身就專注於種苗的生產,一旦他們說可以產出種苗,市場上就會有新的商機,在推廣路徑上更便捷、更有成效。這是我們在思維上的轉變,成功不必局限於水試所,但需要水試所的參與,希望藉由分享資源,早日將研究成果推向市場。

產業鏈分工克服人性挑戰 發展多元的水產物種優勢
與國際相比,臺灣的繁養殖優勢非常明顯。全世界大約有300種水產魚類可以養殖,達到一定產量、在經濟上有價值的物種只有131種。而臺灣能夠繁殖生產的種苗達到103種。臺灣繁殖技術以及養殖物種的多樣化與多元性,是我們的強項。
由於臺灣土地面積小、人力成本高,繁養殖產業必須依賴精細分工和技術創新,否則在與其他國家競爭時將無法勝出。以石斑魚為例,養殖分工包括種魚場、孵化場、育苗場和種苗場等。除了這些核心的分工外,周邊的合作也非常重要,例如育苗場需要與餌料生物供應商合作。這樣產業鏈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專注於自己的專業領域,進一步提升效率。

在繁殖方面,最難克服的挑戰是種魚的培育,時間成本是關鍵因素。在育苗階段,面臨的一大問題則是幼苗的開口餌料,魚苗通常很小,牠們吃的第一口飼料對於成長極度重要。以紅目鰱為例,雖然牠的成魚不小,但幼苗的口徑卻特別小,使得我們在選擇合適的飼料時遇到困難。傳統的作法是從輪蟲開始,然後轉向橈腳類(Cobi),最後使用豐年蝦無節幼蟲,但這樣的餌料序列過於粗糙。因此,需要找出更多合適幼苗口徑的餌料。至於成魚階段的挑戰,疾病防治無疑是一個重要課題。
這種分工模式雖然在某些情況下提高了效率,卻也使得每個環節都可能轉嫁風險,從而導致整個產業的脆弱性。當我在思考如何推動臺灣的水產繁養殖業時,意識到衛星廠運作的風險問題,我不認為一條龍的發展是絕對解決方案,但我們可以分析不同方法的優缺點。眼下,重點仍在於強化風險控管,但歸根結柢,停止風險轉嫁,讓產業鏈強韌還是取決於克服人性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