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成我國2050淨零排放、加速企業淨零轉型,臺灣碳權交易所今(2024)年5月底與國際碳權核發機構Verra簽訂合作備忘錄(MoU),宣示共同推動臺灣自願性碳市場,並於6月正式推出緬甸紅樹林藍碳專案,7月接續推出巴拉圭植樹造林綠碳專案,兩者同為移除類型的國際自然碳權專案。
碳交所引進的這兩個「移除型」專案,相較於「減少或避免排放型」可真正自大氣中移除或固定溫室氣體,備受當前碳交易市場青睞。目前碳交所這兩個專案皆引進約1萬多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藍碳專案的價格較高,成交價格落在每公噸30美元左右。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說,「紅樹林比較貴,但我們的藍碳相較於別國而言CP值很高。」
緬甸紅樹林藍碳專案為碳交所第一個自國際引進以「自然為本」(Nature-Based)及移除類型(Carbon Dioxide Removal)的碳權專案。田建中表示,緬甸是紅樹林重要產地,約占全世界的4.4%,紅樹林具生物多樣性功能,固碳能力更為一般森林的10倍,「能將碳固著在下層無氧土中」;且相對森林碳權少發生諸如森林大火等風險,比較沒有永久性的疑慮,「藍碳在固碳、生物多樣性、永久性方面都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
田建中指出,緬甸紅樹林藍碳專案獲得碳權信用評等機構BeZero Carbon AA評級(Very High),在減碳成效上高度可信,因此具有指標性意義,「最高評級是3個A,但是全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碳權專案獲得3A,而獲得2A評級的的碳權也只有個位數而已。」此外,經過Verra嚴謹方法論、通過第三方查驗證等程序,全世界真正核發出的紅樹林碳權專案僅6個,緬甸此案就是其中之一,「我們常常在講紅樹林,但其實真正核發出紅樹林碳權專案很少,所以這個專案對我們碳交所的定位與形象上有一定意義。」
田建中說,碳交所目前上架的首個藍、綠碳自然碳權專案皆為移除類型碳權專案,方向和定位符合當前國際趨勢。(攝影/吳尚鴻)
碳交所引進的第二個國際自然碳權專案,即巴拉圭植樹造林綠碳專案與國際當前重視的碳權主流類型相符。今(2024)年5月科技大廠Google、Meta、微軟和Salesforce宣布成立共生聯盟(Symbiosis Coalition),承諾於2030年簽訂2,000萬噸高品質的自然為本移除類碳權採購合約,且初期將先聚焦在植樹造林、再造林和重新植被的ARR專案(afforestation, reforestation, revegetation, ARR),之後會再擴大到紅樹林復育(mangrove restoration)。
田建中說,在科技大廠組成共生聯盟前,碳交所就已經預先談妥緬甸紅樹林藍碳專案與巴拉圭植樹造林綠碳專案,內容與方向正好與國際大廠的見解一致,「這些碳權可以提供國內國際大廠的供應鏈,甚至是進行企業ESG,需要高品質碳權的客戶。」田建中認為,移除類型的碳權會是未來的主流,且大廠將會要求移除類型中更高品質、更具體、更可驗證性的碳權專案,像目前就專注於ARR植樹造林方法論下的碳權專案。
而針對國外碳權案場,要如何確保其品質,碳交所也研擬出一套做法,目前和國內大學合作透過衛星遙測技術與相關指標解讀辨識案場實際情況,確保專案交至客戶手中仍具實際減碳效益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