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國內茶飲消費習慣已轉變為以手搖飲、罐裝茶等多元便利飲品為主,但過去茶品種育成以傳統壺泡用途為主,講求香氣及滋味層次差異,商用茶則多仰賴進口,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育成第一個商用茶品種「臺茶26號」,茶芽直立適合機採;產量是一般綠茶品種2倍;生長勢強、茶菁不易纖維化,一年甚至可7收;且無論冷、熱飲,茶湯風味濃稠富餘韻,更適合多元便利飲品商業應用。
根據茶業改良場調查,國內茶飲市場消費手搖飲、罐裝茶飲等多元便利飲品已占56%,且以50歲以下青壯族群為主,傳統壺泡茶飲則僅占44%,以50歲以上族群為主。但多元便利茶飲以綠茶、紅茶為主流,市場上手搖飲、罐裝茶等茶飲業者所使用的商用茶,主要使用進口茶葉,112年進口綠茶約8,800公噸、紅茶1.5萬公噸。
針對商用茶使用茶葉需求,並因應國內茶栽培面臨氣候變遷、人力短缺等挑戰,茶業改良場從97年起經過一系列育種試驗程序,自品系圃中選出源自祁門親本,適製綠茶、紅茶的5313品系,6月11日通過審查正式命名為「臺茶26號」。茶業改良場副場長邱垂豐表示,茶改場後續將開放臺茶26號商品名命名票選,並申請登記品種權。
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今日召開「臺茶26號」發表記者會。(攝影/游昇俯)
「臺茶26號」製作成商用速萃綠茶茶乾。(攝影/游昇俯)
「臺茶26號」速萃紅茶。(攝影/游昇俯)
茶業改良場場長蘇宗振表示,以「臺茶26號」對照國內唯一綠茶品種「青心柑仔」,臺茶26號茶葉與莖部夾角更小、呈直立型,適合機械採收;生長勢強,對茶葉蟎、赤葉枯病等病蟲害耐受性高;且臺茶26號機採茶菁產量平均是青心柑仔2倍,秋、冬茶菁產量甚至達2倍多,秋茶每公頃3,232公斤、冬茶3,330公斤。
蘇宗振說,臺茶26號搭配茶改場「商用速萃製程」技術,沖泡茶湯滋味濃稠富餘韻,更優於青心柑仔;經化學成分分析,兒茶素、咖啡因、總多元酚及還原糖等含量均比青心柑仔高,意即使用較少茶葉,就可以沖泡出口感濃度相同的茶湯。以茶風味輪描述,臺茶26號綠茶具薄荷、洋甘菊等青香,紅茶則有鳳梨、佛手柑等熟果香。
(左)「臺茶26號」茶芽直立,適合機械採收。(右)茶葉機械採收。(圖片提供/茶業改良場)
邱垂豐表示,青心柑仔是新北三峽茶區「碧螺春」、「龍井」使用品種,一年可採收四季,臺茶26號生長勢強,且茶菁鮮嫩程度持久、不易纖維化,採摘期具彈性,這期採收完,35天後又可採收下一期,臺東栽培一年可採收6次,南投名間栽培甚至可7收。
邱垂豐指出,臺茶26號的多元酚、兒茶素、還原糖等成分含量高,影響其口感濃厚;搭配速萃技術沖泡茶湯,同樣的茶湯量,青心柑仔若需使用到1臺斤(16兩)的茶葉,臺茶26號只要10兩茶葉;商用茶使用進口茶葉成本每公斤約200元,臺茶26號茶葉成本已可降至與進口茶相當,但沖泡茶湯量更多,適合飲料市場應用。
邱垂豐說,臺茶26號適栽海拔500公尺以下地區,且最好是地勢平坦的田區,以利機械採收,未來盼與茶飲業者合作契作、行銷,推廣桃園、花蓮、臺東等國內商用茶主要產區栽培;但因後續尚須取得品種權、栽培量產,此品種預估最快3年才能進入茶飲市場。
「臺茶26號」田間生長勢強。(攝影/游昇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