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糧收購調漲朝野無共識送院會處理 農業部推「一集二轉」三年拉抬穀價3元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27)日黨團朝野協商國民黨團提案、民眾黨團修正動議提高公糧收購價格案。(圖片提供/農糧署)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27)日黨團朝野協商國民黨團提案、民眾黨團修正動議提高公糧收購價格案,最終因朝野無法達成共識,決議交付院會處理,由立法院長主持朝野協商。農業部部長陳駿季懇切說明,公糧收購價格無論提高8元或5元,都將增加政府每年收購預算逾百億元,對生產成本同樣增加、但種植其他作物的農民「情何以堪!」;而且,國內水稻產量過剩,農業部長期輔導農民轉作雜糧,公糧一旦提高(轉作面積)將瞬間歸零,「我們不能走回頭路!」

國內繳交公糧稻穀約占總量30%,繳交民糧占70%,農業部希望以支撐民糧價格政策,以提升整體稻農收益。陳駿季說,農業部推動「一集二轉」政策,一集指的是水稻集團產區契作價格約每公斤26至29元、比公糧高,鼓勵更多農民加入集團產區契作等,二轉包括將加碼獎勵二期作轉作雜糧、不種稻,降低稻作面積;輔導農民淘汰高產但不耐候品種,轉種氣候韌性較佳優質品種。已匡列20億元左右預算,要在3年內提高稻穀價格每公斤3元以上。

立法院國民黨團提案提高公糧收購價格每公斤8元,由每公斤26元調整至每公斤34元,民眾黨團修正動議提高每公斤5元以上,今日於經濟委員會朝野協商。包括國民黨籍立委丁學忠、許宇甄、張嘉郡、陳超明等人均認為,因國內公糧稻穀保價收購價格歷13年未調整,期間物價飛漲,農民生產成本增加,應調高公糧價格保障弱勢農民收益。

民進黨籍立委莊瑞雄、鍾佳濱等人則擔憂,稻作已超產,公糧價格提升短期提高農民收益,長期可能導致民糧價格下跌,壓縮雜糧種植意願,獨厚水稻,國內更需要的高粱、大豆、紅豆等雜糧面積卻無法提升,影響產業平衡及國家糧食自給率,且種稻需要更多水資源,還得重新配置。

會後陳駿季受訪指出,公糧價格若提高,當年民糧為了搶米、價格也會提高,但第二年以後,因大家覺得種稻收益不錯,種植面積增加,產量提高,民糧就會開始壓低價格,種得愈多價格愈低;即使公糧價格撐在那也沒用,因為只占3成,因此農業部著眼整體產業,希望支撐占7成的民糧價格,讓整體稻農收益提高。

根據農業部試算,公糧收購價格若提高5元,致使稻作面積增至28萬公頃,公糧收購預算每年203.1億元,需增加支出116.7億元;若公糧提高8元,公糧收購預算每年222.6億元,支出增加136.2億元。陳駿季說,公糧收購要花這麼多錢,但僅能支撐價格三年、五年,之後又要重來一次,應該讓這些錢協助產業,讓整體發展更健全。

陳駿季指出,全世界只剩臺灣有稻穀保價收購政策,國內只有水稻保價收購,立委認為因生產成本提高而須提高公糧價格,但其他作物生產成本同樣也在提高,他再次感嘆,只有公糧價格提高,對其他作物農民情何以堪!而且,13年來水稻生產成本固然提高,但因品種技術精進,稻作單位面積產量也有提高,平均下來稻作生產成本每公斤增加0.73元、漲幅2%。